• qiān
  • hu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ān hé fù huì

成语解释:犹言牵强附会。

成语出处:宋·李纲《灾异论》:“某异见,则某事为之符,其说牵合附会,迂阔而难信。”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乱混为一谈

繁体字形:牽合坿會

英文翻译:draw a forced analogy

牵合附会的意思

牵:1.拉着使行走或移动:牵引。牵着一头牛往地里走。2.牵涉:牵连。牵制。3.姓。

合:[hé]1.闭;合拢:合眼。笑得合不上嘴。2.结合到一起;凑到一起;共同(跟“分”相对):合办。同心合力。3.全:合村。合家团聚。4.符合:合情合理。正合心意。5.折合;共计:一公顷合十五市亩。这件衣服连工带料合多少钱?6.应当;应该:理合声明。7.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大战三十余合。8.在太阳系中,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成一直线,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叫做合。9.姓。10.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閤”[gě]1.容量单位,10勺等于1合,10合等于1升。2.量粮食的器具,容量是1合,方形或圆筒形,多用木头或竹筒制成。

附:1.外加的;附带的:附录。附设。2.依靠:依附。附随。3.靠近;贴近:附近。附耳交谈。

会:[huì]1.聚合;合在一起:会合。会齐。会诊。会审。2.见面;会见:会面。会客。昨天没有会着他。3.有一定目的的集会:晚会。舞会。开会。报告会。晚上有一个会。4.某些团体:工会。妇女联合会。5.庙会:赶会。6.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如香会、迎神赛会等。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轮流使用。8.主要的城市:都会。省会。9.时机:机会。适逢其会。10.应当:长风破浪会有时。11.理解;懂得:体会。误会。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12.熟习;通晓:会英文。会两出京戏。13.助动词。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我不会滑冰。这孩子刚会走路,还不大会说话。14.助动词。表示擅长:能说会道。会写会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15.助动词。表示有可能实现:他不会不来。树上的果子熟了,自然会掉下来。16.付账:会账。我会过了。17.见〖会儿〗、〖会子〗。[kuài]总计:会计。

成语评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神秘兮兮地说:“昨天水星逆行,难怪我钥匙丢了!”你心里嘀咕:钥匙找不到和水星位置有啥关系?这其实就是典型的“牵合附会”——把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硬凑在一起。

比如公司季度会议上,经理举着业绩图表说:“自从换了蓝色墙纸,销售额涨了15%!”这时候就该警惕了:墙面颜色和业务增长之间真的存在必然联系吗?或许只是市场旺季带来的自然波动。这种强行建立因果关系的做法,就像把彩虹和独角兽绑在一起讲故事,听着美好却经不起推敲。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总爱牵合附会?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天生喜欢寻找规律。就像古人看到闪电就联想到雷神发怒,现代人看到数字“4”就联想到“死”,本质都是试图在混沌中建立秩序感。这种思维惯性在信息爆炸时代被社交媒体放大,碎片化信息更容易被随意拼接。

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案例:某养生文章宣称“吃香蕉能治抑郁症”,理由是香蕉含有色氨酸。但细究就会发现,要达到影响神经递质的剂量,得一口气吃下30斤香蕉。这种结论看似科学,实则忽略了剂量门槛和复杂的人体机制。当我们面对这类信息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两件事是真的有关联,还是作者在玩“连连看”游戏?

在纪录片《思维的囚徒》里有个实验:让被试者观察随机闪烁的灯光,结果87%的人坚信自己发现了闪烁规律。这说明我们常会陷入“模式强迫症”。反观现实生活,股市分析师的“技术图形解读”、某些成功学的“因果公式”,本质上都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物。

个人认为,对抗牵合附会最有效的武器是培养“灰度思维”。就像判断天气不能只看云朵形状,还要考虑气压、湿度等多重因素。下次听到“手机辐射致癌”“属相决定婚姻”之类的说法时,不妨先画个关系图:这两个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证据链?有没有被忽略的第三变量?保持这种审慎态度,或许能让我们在信息迷雾中走得更稳当。

有趣的是,文学创作中的隐喻手法与牵合附会仅一线之隔。李白写“飞流直下三千尺”没人觉得荒谬,但若有人说“瀑布高度决定国家GDP”,就成了荒诞逻辑。这说明关键不在于关联本身,而在于是否建立在合理认知框架之上。毕竟,想象力需要翅膀,但思考需要锚点。

当看到某养生号声称“戴琥珀项链能调节甲状腺”时,与其急着转发,不如先查查琥珀成分和人体腺体的真实作用机制。世界确实充满奇妙联系,但真正的因果关系,往往藏在显微镜下的分子运动里,而不是营销号的标题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