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ù huì chuān záo
成语解释:将无关之事硬扯在一起牵强地解释。
成语出处:宋·陈善《扪虱新话·欧阳公信经废传》:“此岂可以私意附会穿凿而为之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乱混为一谈
繁体字形:坿會穿鑿
英文翻译:To follow through
附:1.外加的;附带的:附录。附设。2.依靠:依附。附随。3.靠近;贴近:附近。附耳交谈。
会:[huì]1.聚合;合在一起:会合。会齐。会诊。会审。2.见面;会见:会面。会客。昨天没有会着他。3.有一定目的的集会:晚会。舞会。开会。报告会。晚上有一个会。4.某些团体:工会。妇女联合会。5.庙会:赶会。6.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如香会、迎神赛会等。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轮流使用。8.主要的城市:都会。省会。9.时机:机会。适逢其会。10.应当:长风破浪会有时。11.理解;懂得:体会。误会。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12.熟习;通晓:会英文。会两出京戏。13.助动词。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我不会滑冰。这孩子刚会走路,还不大会说话。14.助动词。表示擅长:能说会道。会写会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15.助动词。表示有可能实现:他不会不来。树上的果子熟了,自然会掉下来。16.付账:会账。我会过了。17.见〖会儿〗、〖会子〗。[kuài]总计:会计。
穿:1.破;透:把纸穿了个洞。水滴石穿。2.用在某些动词后,表示破、透或彻底显露:射穿。磨穿。看穿了他的心思。戳穿阴谋诡计。3.通过(孔洞、缝隙、空地等):穿针。穿过森林。从这个胡同穿过去。4.用绳线等通过物体把物品连贯起来:穿糖葫芦。用珠子穿成珠帘。5.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穿鞋。穿衣服。
凿:1.凿子,挖槽或打孔用的工具。2.打孔;挖掘:凿一个眼儿。凿井抗旱。3.明确;真实:确凿。4.榫(sǔn)眼:圆凿方枘。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人硬把两件无关的事扯在一起,说得头头是道。比如同事小王说:"昨天梦见吃鱼,今天就签了大单,看来吃鱼能带来财运!"这种生拉硬拽的联系,就是我们常说的"附会穿凿"。
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要数"解梦玄学"。老张总爱把日常琐事和梦境对应:"昨晚梦见钥匙丢了,今天股票果然跌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二者真有必然联系吗?其实这只是大脑在寻找记忆碎片时产生的随机组合,就像把散落的乐高积木随意拼接成形状。
工作中也常出现类似现象。市场部小李拿着季度报表说:"办公室换了蓝色窗帘后,客户转化率提升了0.3%,说明蓝色能促进成交。"这时候需要反问:是否考虑过产品迭代、促销活动等其他变量?单独提取某个因素强行解释,就像用吸管喝汤——既不方便又容易呛着。
教育领域同样存在这种思维陷阱。家长看到孩子喜欢拆玩具,就断定"这孩子将来能当工程师",却忽略了孩子可能只是享受破坏的快感。这种过早的定性判断,好比给未成熟的果子贴标签,既限制成长空间,又可能误导发展方向。
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这种思维模式?关键在于我们大脑偏好"省力模式"。就像手机开启省电模式会关闭部分功能,人在面对复杂信息时,也会自动寻找简单直白的因果关系。这种思维惯性既能快速得出结论,又能带来掌控感,但就像用简笔画描绘立体场景,难免会丢失重要细节。
个人认为,适度的联想能激发创造力,就像在星空里连线成星座。但若把这种联想当作绝对真理,就会变成思想的枷锁。好比看到乌云就断定必下雨,却忘了带伞可能反被太阳晒化妆容。保持开放心态,允许"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才是应对复杂世界的明智选择。
下次再遇到强行关联的说法时,不妨像品茶师那样细细分辨:先闻其香,再观其色,最后慢品回甘。真相往往藏在层层细节之中,需要我们像考古工作者那样,用专业工具耐心剥离表象,而不是用蛮力凿开历史的封土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证据链思维"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就像组装家具要看说明书,理解事物发展也要看各环节的衔接是否合理。当我们学会用多维度视角观察世界,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就会像晨雾遇见朝阳,自然消散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