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uǎn fèi zhī dào
成语解释:指穿窬之盗;小偷。
成语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小偷
繁体字形:犬吠之盗
英文翻译:Barking thief
犬:狗:警犬。猎犬。牧犬。军用犬。丧家之犬。鸡鸣犬吠。
吠:(狗)叫:狂吠。鸡鸣犬吠。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盗:1.偷窃:盗取。2.抢劫财物的人:强盗。海盗。
“犬吠之盗”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源自《吕氏春秋》,原意是说小偷在行窃时被狗叫声惊动,暴露了行踪,后来被用来比喻因为小事败露而引发大问题的行为。比如有人偷偷修改了工作报告里的一个小数据,结果被同事发现后质疑整个项目的真实性——这就是典型的“犬吠之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种小错误会引发严重后果?”答案藏在“蝴蝶效应”里。就像厨房里烧焦的菜如果没及时处理,可能触发烟雾报警器;职场上一个看似无心的谎言,也可能让团队信任崩塌。我曾在项目会议上亲眼见到一位实习生因为虚报进度,导致客户对整个交付时间产生怀疑,最后需要三倍精力去补救。
换个生活场景理解:小明偷偷拿了同桌的半块橡皮,老师发现后追问,结果牵扯出他上周弄坏教室盆栽的事。这种“连锁反应”正是成语的精妙之处。它提醒我们:解决问题要从根源入手。好比家里水管漏水,只擦地板不修管道,迟早会把楼下邻居的天花板泡坏。
现代社会里,“犬吠之盗”的现象反而更值得警惕。比如网红带货时夸大产品功效,看似只是营销话术,但被消费者拆穿后可能引发品牌危机。有个朋友开网店,因为商品页面上传错了两张图片,结果收到上百条差评——这比直接卖假货的破坏力更大,毕竟信任崩塌只需一瞬间。
面对这类情况,我的建议是保持“透明化管理”。就像小区里新装的智能门禁,虽然偶尔会误判住户身份造成麻烦,但物业选择实时更新数据并张贴通知,反而赢得了更多理解。与其遮掩小问题,不如主动暴露并解决它,毕竟再凶的看门狗,也敌不过主人手里的钥匙。
最后想说的是,成语虽然是古人智慧,但放在今天依然鲜活。下次当你准备掩盖某个小纰漏时,不妨想想这个带着狗叫声的古老故事——有时候及时止损的勇气,比追求完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