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ǒu fèi zhī jīng
成语解释:谓小惊忧。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比喻小的惊吓
繁体字形:狗吠之驚
英文翻译:Barking fear
狗: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
吠:(狗)叫:狂吠。鸡鸣犬吠。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狗吠之惊”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举个例子你就懂了。比如你半夜下楼倒垃圾,小区里突然传来几声狗叫,吓得你差点把手里的袋子扔出去,结果仔细一看,是邻居家的小狗在追树叶玩。这时候你可能会自嘲:“害,这点小事也紧张,真是‘狗吠之惊’了。”
有人问:为什么这词专门用“狗吠”来比喻?其实啊,狗叫在古代既是日常现象又容易引起警觉——既不像虎啸那么危险,又比鸡鸣更让人心神不宁。这种“看似有风险实则无大碍”的状态,恰好对应了我们生活中那些虚惊一场的乌龙事件。
最近有个朋友分享了他的经历:开会时电脑突然黑屏,他当场急得后背冒汗,结果发现只是插座松了。这让我想到,现代人面对工作压力时,其实比古人更容易陷入“狗吠之惊”。手机没电、地铁坐过站这些小事,都可能被焦虑情绪放大成灾难。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种敏感反应未必全是坏事。就像身体遇到异物会打喷嚏,心理上的“过度警觉”其实也是自我保护机制在运作。关键在于分清楚“真危险”和“假警报”——下次遇到突发状况时,不妨先做个深呼吸,像确认狗吠来源那样,先搞清楚状况再反应。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小区里那只爱叫的柯基。现在每次听到它叫,我都会笑着跟家人说:“咱们的‘风险预警系统’又启动了。”你看,换个轻松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小插曲,连狗叫声都能变成调节气氛的背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