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uáng fēng nù háo
成语解释: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成语出处: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繁体字形:狂風怒號
英文翻译:a violent wind is howling
狂:1.精神失常;疯狂:发狂。丧心病狂。2.猛烈;声势大:狂风。狂奔。3.纵情地、无拘束地(多指欢乐):狂喜。狂欢。4.狂妄:狂言。你这话可说得有点儿狂。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怒:1.生气;气愤:发怒。恼怒。2.盛大:怒潮。狂风怒号。山花怒放。
号:[hào]1.名称:国号。年号。2.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后来也指名以外另起的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孔明是诸葛亮的号。3.商店:商号。银号。分号。宝号。4.标志;信号:记号。问号。加减号。暗号儿。击掌为号。5.排定的次第:挂号。编号。6.表示等级:大号。中号。小号。五号字。7.种;类:这号人甭理他。这号生意不能做。8.(号儿)指某种人员:病号。伤号。彩号。9.表示次序(多放在数字后)。a)一般的:第三号简报。门牌二号。b)特指一个月里的日子:五月一号是国际劳动节。10.姓。11.号令:发号施令。12.号筒。13.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14.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起床号。集合号。冲锋号。[háo]1.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呼号。号叫。北风怒号。2.大声哭:哀号。
狂风怒号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有人说它只能描述自然现象,其实不然。举个例子:深夜加班的程序员盯着满屏报错代码,窗外狂风怒号,键盘声和风声交织成一首焦虑交响曲——这里既描绘了天气,又暗示了人物内心的焦躁。
为什么这个成语特别有画面感?秘密藏在"怒号"二字里。去年我在敦煌戈壁遇到沙尘暴,狂风卷着砂砾撞击车窗,那种带着攻击性的呼啸声,用"怒号"形容再贴切不过。这种拟人化表达让读者瞬间脑补出风声的力度和情绪。
有人问:现代都市里还能用这个成语吗?当然可以。上周坐高铁经过跨海大桥时,十二级台风把车厢吹得轻微晃动,列车广播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当前窗外狂风怒号..."你看,连智能设备都在用这个两千年前的成语,说明其生命力在于能精准传递特定情境。
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自带戏剧张力。比如写悬疑小说时:"狂风怒号的深夜,老宅阁楼的木窗突然吱呀作响",比单纯说"刮大风"更能营造紧张氛围。但若是描述春日郊游场景,用"清风拂面"显然更合适,这就是成语的适配性智慧。
我发现年轻创作者喜欢改造传统成语,比如写成"狂风怒号的WiFi信号"来形容网络波动。这种创新用法虽不合规范,却意外地生动有趣。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或许再过二十年,词典里会收录这些新时代的变体用法呢?
说到底,狂风怒号能跨越时空持续被使用,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共通感知。下次遇到强风天气时,不妨静心聆听——那呼啸声中或许真藏着远古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以及文字穿越千年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