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à yī zhī fǎ
成语解释:指全体遵行、无一例外的法令政策。
成语出处:《后汉书 王充王符等传论》:“太叔致猛政之褒,国子流遗爱之娣,宣孟改冬日之和,平阳循画一之法。”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畫一之灋
英文翻译:The method of drawing one
画:1.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图形:画山水。画人像。画画儿。2.画成的艺术品:年画。壁画。油画。风景画。一幅(张)画儿。3.用画儿装饰的:画屏。画堂。画栋雕梁。4.姓。5.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线或作为标记的文字:画线。画押。画到。画十字。6.汉字的一笔叫一画:笔画。“天”字四画。7.汉字的一横叫一画。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法:1.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合法。犯法。变法。军法。婚姻法。绳之以法。依法治国。2.方法;方式:办法。用法。土法。加法。这件事没法儿办。3.标准;模范;可以仿效的:法帖。法书。取法乎上。4.仿效;效法:师法。法其遗志。5.佛教的道理:佛法。现身说法。6.法术:作法。斗(dòu)法。7.姓。8.指法国:法语。法文。9.法拉的简称。一个电容器,充以1库电量时,电势升高1伏,电容就是1法。
“画一之法”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换个说法可能更容易理解——它常用来形容用统一的标准规范事物。比如《汉书》提到萧何制定法规后,曹参坚持“萧规曹随”,其实就是用明确制度维持国家运转,这种思路直到今天还能在企业管理中看到影子。
为什么需要统一标准?想象一个二十人的创业团队,如果每个部门报销流程不同,技术部用电子表格、市场部手写单据、财务部要求贴发票——不出三个月,财务人员准会崩溃。这时候就需要建立“差旅费报销操作指引”,把交通工具选择、单据格式、审批流程都明确下来,这就是“画一之法”的实际应用。
教育领域同样需要这样的规范。某重点中学要求所有物理老师在第一学期必须完成力学章节教学,看似限制了教师自由,实则保证了转学生插班时能顺利衔接。就像乐高积木,每块接口标准统一,才能搭出千变万化的造型。
我在参与社区垃圾分类项目时深有体会。起初各小区自定投放时间,结果出现早七点收运车来时垃圾箱已满、晚八点又无人管理的混乱。后来全镇统一早晚7-9点定时投放,配合标准化四色垃圾桶,三个月后分类正确率提升了40%。这个案例说明,合理的规范确实能提升整体效率。
但任何规范都要把握分寸。就像公园里既要有指示明确的游览路线,也要保留几条林间小径供人探索。某连锁餐饮品牌曾要求全国分店炸薯条必须精确到175℃油温,结果高原地区因气压问题屡屡失败,后来改为“160-180℃区间”并允许分店根据海拔微调,反而提升了品控稳定性。
好的规范应该像铁轨——既保证列车行驶方向,又留有热胀冷缩的伸缩缝。当我们在工作中推行某项制度时,不妨先在小范围测试,收集反馈后再逐步完善。毕竟真正的“画一”不是机械复制,而是把握核心原则下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