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ái
  • miàn
  • gu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ái miàn rú guān

成语解释: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成语出处: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同“白面书生”

繁体字形:白靣儒冠

英文翻译:White face Confucian crown

白面儒冠的意思

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2.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5.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6.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白看戏。7.象征反动:白军。白区。8.指丧事:白事。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白了他一眼。10.姓。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白字。把字念白了。12.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14.指地方话:苏白。15.白话:文白杂糅。半文半白。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儒:1.旧时泛指读书人:儒生。儒医。2.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3.儒家:儒术。4.通“懦(nuò)”。懦弱:偷儒转脱。

冠:[guān]1.帽子:皇冠。桂冠。衣冠整齐。怒发冲冠。2.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鸡冠。树冠。[guàn]1.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未冠(不到二十岁)。2.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县名前冠上省名。3.居第一位:冠军。名冠全球。4.指冠军:夺冠。三连冠(连续三次获得冠军)。5.姓。

成语评论

白面儒冠”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它到底啥意思?简单说,就是形容那些外表斯文、看似满腹经纶,但实际缺乏实干能力的人。比如有人总爱在会议上引经据典,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手足无措,这时候可以说:“老张虽然白面儒冠地讲了一堆理论,真让他带队做项目反而漏洞百出。”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其实它戳中了人性中的普遍现象——外表与能力的错位。就像我们常说的“纸上谈兵”,战国时期的赵括熟读兵书,真正带兵却一败涂地。换成现代场景,职场里也常有“白面儒冠”型同事:PPT做得精美绝伦,实际落地时连基础数据都算不清楚。

有人可能要问:读书多难道不好吗?当然好!关键在于是否知行合一。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是个反例——他既能写出“大江东去”的豪迈诗句,又能修苏堤治水患。真正的学者不该困在书斋里,就像那句调侃:“别当白面儒冠的书呆子,要做能文能武的斜杠青年。”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对“白面儒冠”的包容度其实在降低。在快节奏的职场中,企业更看重解决问题能力而非空谈。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保持学习的同时,别忘记把知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力,就像烘焙爱好者光看菜谱不实操,永远烤不出完美面包。

最后分享个生活观察:地铁里常见捧着哲学书的年轻人,这和古代书生捧竹简的姿态何其相似。时代在变,“白面儒冠”的内涵却始终在警示我们:不要让知识的装饰性,掩盖了实践的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