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wú quán niú
成语解释: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目無全牛
英文翻译:a master butcher sees through parts and joints of a cow without cutting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全:1.完备;齐全:这部书不全。东西预备全了。棉花苗已出全。2.保全;使完整不缺:两全其美。3.整个:全神贯注。全家光荣。全书十五卷。4.完全;都:全不是新的。不全是新的。他讲的话我全记下来了。5.姓。
牛:1.哺乳动物。草食,反刍。家牛有黄牛、水牛和牦牛等。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中国黄牛有秦川牛、南阳牛、鲁西黄牛、延边黄牛等;水牛有温州水牛、滨湖水牛等良种。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比喻固执、倔强,也比喻威风、神气:牛脾气。牛哄哄。他的样子可真牛。3.星名。二十八宿之一。4.牛顿的简称。
“目无全牛”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牛都没了,还看什么呢?其实它的本意是形容技艺纯熟,比如一个屠夫宰牛时,眼中不再是一整头牛,而是骨节、筋肉的结构。这种境界,就像程序员写代码时不用再逐行检查语法,或者画家下笔时胸有成竹,完全沉浸在创作状态里。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老张修了二十年自行车,轮胎在他手里就像乐高积木。顾客说“链条有点响”,他耳朵一动,直接抽出三节链条,两分钟搞定。问他怎么判断的,他挠头笑:“摸多了,听声音就知道哪儿卡着。”这种“手中无车,心中有车”的状态,正是“目无全牛”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现在用这个成语的人少了?或许因为现代社会更强调全局观。就像新手司机学车,既要看仪表盘又要看后视镜,很难像老司机那样凭感觉换挡。但换个角度看,外卖小哥能同时记住八个订单的路线,滴滴师傅对城市巷弄了如指掌,谁说这不是新时代的“目无全牛”?
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这个成语其实出自《庄子》。原文说屠夫三年后眼中不见全牛,十九年后连磨刀石都不用带。这说明真正的熟练不仅是技术精湛,更是对工具的驾驭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就像现在设计师用PS不用看工具栏,厨师掂勺不用看刻度,都是把工具变成了身体延伸。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藏着个生存智慧:在碎片化时代,我们既要练就“庖丁解牛”的专注力,又不能真成了“只见零件不见整车”。就像组装宜家家具,既要会拧螺丝,也得记得看图纸。毕竟,能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固然可贵,但记得抬头看看整头“牛”长什么样,或许能避免把沙发腿装到衣柜上的尴尬。
下次看到地铁里快速检修轨道的工人,或是急诊室里同时处理三个患者的护士,不妨想想这个两千年前的成语。技艺的精进永远不会过时,只是“牛”的模样随着时代在变。重要的是那份经过时间沉淀的从容,那种把复杂事物拆解成本能反应的敏锐,这才是“目无全牛”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