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ǔ mù wú qīn
成语解释:举目:抬头看。抬头张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独无依。
成语出处:唐 薛调《刘无双传》:“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戚,未知托身之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无依无靠
繁体字形:舉目無親
英文翻译:find no kin to turn to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亲:[qīn]1.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2.婚姻:亲事。3.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4.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5.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6.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密。相亲。亲睦。亲疏。7.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亲吻。[qìng]〔亲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举目无亲”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抬眼望去,没有一个亲人”,常用来形容身处陌生环境时的孤独感。比如:“刚搬到这座城市的头几个月,她每天下班回家,看着窗外的陌生街道,总觉得自己举目无亲。”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人联想到独自打拼的辛酸?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其实,它精准捕捉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归属感的渴望。无论是古代游子离乡,还是现代人异地求学,面对陌生环境时的迷茫和不安从未改变。比如:“他第一次出国留学时,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举目无亲的感觉让他整夜失眠。”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成语生命力的来源。
那“举目无亲”只能用来描述物理上的孤独吗?不完全是。我曾遇到一位职场新人说:“会议室里全是陌生面孔,方案被质疑却无人支持,那一刻真的像举目无亲。”可见,心理上的孤立感同样适用。关键在于“缺乏可依赖的关系”,而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远近。
面对这种困境该怎么办?个人认为,主动建立联系比被动等待更重要。比如参加兴趣社群、向同事请教工作问题,甚至和便利店老板多聊几句,都能逐步打破“无亲”的状态。就像一位背包客的经历:“原本以为在西藏会举目无亲,结果青旅里遇到的驴友成了十年老友。”这提醒我们:陌生与熟悉之间,往往只差一次主动伸手。
最后想说的是,“举目无亲”虽然描述孤独,但并非绝望的终点。它更像一个过渡阶段,提醒人们珍惜现有关系,也鼓励勇敢拥抱新环境。就像沙漠中的旅人暂时找不到绿洲,但只要继续前行,总能遇见生命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