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ì yǎn méng lóng
成语解释:朦胧:模糊不清。形容双眼模糊不清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又不是采莲女拨棹声,又不是捕鱼叟鸣榔动,惊的那夜眠人睡眼朦胧。”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睡醒
繁体字形:睡眼朦朧
英文翻译:Sleepy eyes
睡:睡觉:早睡早起。睡着了。
眼:1.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针扎一个眼儿。3.(眼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眼儿。4.围棋用语,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5.戏曲中的拍子:二黄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窑洞:一眼井。一眼旧窑洞。
朦:〔朦胧〕a.月光不明;b.不清楚,模糊。
胧:见〔朦胧〕
清晨六点,闹钟第三次响起。小李揉着发涩的眼皮推开窗户,晨光透过睫毛在视网膜上晕染成模糊的光斑。邻居王婶晨练归来,瞧见他倚在窗框上打哈欠的模样,笑着打趣:"瞧你这睡眼朦胧的,昨儿又熬夜赶方案了吧?"
有人问:睡眼朦胧只能形容刚睡醒的状态吗?其实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捕捉的是一种过渡状态。就像清晨沾着露水的蜘蛛网,既承载着夜色的残留,又折射着晨光的清亮。上周参观幼儿园时,我看到午睡后的小朋友坐在小木凳上发呆,肉嘟嘟的小手揉着眼睛,那种懵懂的模样同样能用"睡眼朦胧"来形容。
在文学作品里,这个成语常被赋予特殊意趣。张爱玲写战时的香港,形容电车司机"睡眼朦胧地握着方向盘,像在梦游中穿越废墟",瞬间把读者拽进那个荒诞疲惫的年代场景。我总觉得现代人特别需要这种状态描述——当通宵加班后走进24小时便利店,当跨时区飞行后拖着行李站在陌生街头,那些游离在清醒与困倦之间的时刻,都是"睡眼朦胧"在当代生活里的变奏。
有读者可能会疑惑:这种状态算不算消极?我倒觉得它像手机的电量提示,是身体发出的温柔提醒。上周在咖啡馆遇见位程序员,他敲代码时眼镜滑到鼻尖,睡眼朦胧却坚持要完成模块测试。这种带着些许狼狈的坚持,反而让旁人看见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主义。
晨雾散去时,小李已经捧着热咖啡坐在工位前。显示器蓝光映着他尚未完全清明的眼睛,文档里的字符像小鱼般在视网膜上游动。这个介于混沌与清醒的临界点,或许正是创造力最活跃的时刻——毕竟,太过清醒的眼睛有时反而会错过灵感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