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ān guǎ gū dú
成语解释: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寡:寡妇;孤:孤儿;独:独身。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独居无靠的人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礼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不专指一个
繁体字形:矜寡孤独
英文翻译:Lonely and reserved
矜:[jīn]1.怜悯;怜惜:矜怜。2.自尊自大;自夸:骄矜。不矜不伐(不自大自夸)。3.慎重;拘谨:矜持。[guān]1.同“鳏”。2.同“瘝”。[qín]古代指矛柄。
寡:1.少;缺少(跟“众、多”相对):寡欢。寡言。寡不敌众。孤陋寡闻。2.淡而无味:清汤寡水。3.妇女死了丈夫:守寡。寡居。
孤:1.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孤儿。2.单独:孤立。孤军深入。3.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
独:1.一个:独子。独木桥。无独有偶。2.独自:独揽。独断专行。3.年老没有儿子的人:鳏寡孤独。4.唯独:大伙儿都齐了,独有他还没来。5.自私;容不得人:这个人真独,他的东西谁也碰不得。6.姓。
“矜寡孤独”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雅,但它在现代生活中依然有值得品味的地方。比如一位社区志愿者在走访时发现,住在顶楼的李奶奶常年独居,儿女在外地工作,她总说:“我这把年纪了,也算个‘孤独’之人吧。”这时候用“矜寡孤独”来形容空巢老人的处境,既准确又带着人文关怀。
有人可能会问:“矜寡孤独具体指哪四类人?”其实这四个字对应着四种困境:“矜”通“鳏”,指丧妻的老者;“寡”是丧夫的女性;“孤”是失去父母的孩子;“独”则是无子女依靠的老人。就像小区里那位每天收废品的王大爷,妻子去世后靠低保生活,正是典型的“矜”者代表。
这个成语在当代是否还有现实意义?我曾在旧城改造项目中见过这样的案例:拆迁户张阿姨丈夫早逝,儿子车祸离世,守着待拆的老房子不肯搬走。工作人员用“矜寡孤独”来理解她的执念,最终通过安排过渡住房和定期探访,既推进了工程又保全了人文关怀。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虽然有了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但心灵上的照护仍需要每个人主动付出。
再举个文化传播的例子。某博物馆在策划汉代生活展时,特意用动画还原了《礼记》中“矜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场景。当观众看到虚拟的汉代官吏挨家登记弱势群体时,有个孩子突然转头问妈妈:“我们现在也有这样的‘古代好官’吗?”这种跨越时空的对照,恰恰说明了成语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现实映照。
值得注意的是,成语中的“矜”字常被误写成“鳏”。就像去年某慈善机构的宣传标语闹乌龙,把“矜寡”写成“金寡”,虽然读音相同,但失了原意。这提醒我们在使用古语时,既要保持开放态度,也要守住文化根基。毕竟每个汉字都是穿越千年的信使,承载着先人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
从个人观察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反而让这个成语有了新内涵。邻居赵姐通过短视频平台组建了“独居老人互助群”,每周组织线上茶话会。那些曾经“孤独”的身影,现在能在云端相互慰藉。这种科技赋能下的温情互动,或许正是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的生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