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ì
  • shē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uì shēn mí qū

成语解释:犹碎首糜躯。

成语出处:汉·贾谊《新书·谕诚》:“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仇,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糜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碎身蘪軀

英文翻译:Broken body

碎身糜躯的意思

碎:1.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碗摔碎了。2.使碎:碎石机。碎尸万段。3.零星;不完整:碎布。琐碎。4.絮烦;唠叨:嘴太碎。

身:1.身体:身上。转过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个身。2.指生命:奋不顾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为领导,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养:修身。立身处世。5.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身。河身。船身。机身。6.用于衣服:换了身衣裳。做两身儿制服。

糜:[mí]1.粥。2.腐烂;糜烂。3.浪费:糜费。[méi]糜子,也叫穄(jì)子。一年生草本植物。与黍同类,但子实不黏。是耐旱、耐碱的谷类作物。

躯:身体:身躯。七尺之躯。为国捐躯。

成语评论

当我们在历史书里读到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的故事时,"碎身糜躯"这个词突然有了画面感。他在《正气歌》里写下"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字字都浸透着愿为信念粉身碎骨的决绝。这种精神放在今天,就像消防员冲进火场前明知道危险却依然向前的那个瞬间。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极端奉献吗?"其实抗疫期间那些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给出了答案。他们在请战书上按下的红手印,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碎身糜躯"?只不过不再需要真的牺牲生命,而是用专业精神筑起守护屏障。这种转化恰恰说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始终在延续。

记得去年采访过一位坚守山区的老教师,他说:"我这辈子就像山涧里的独木桥,就算被雨水泡烂了,也要撑着让孩子们走过去。"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碎身糜躯"不一定是悲壮的结局,也可以是细水长流的坚持。就像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师们,用三十年青春对抗着壁画的风化,他们的"碎"是眼角悄悄爬上的皱纹,"糜"是工作服上洗不掉的颜料。

有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为药物实验"碎身糜躯",宇航员为探索宇宙承受辐射风险。当奉献从个人选择变成群体使命时,我们更需要建立合理的保护机制。毕竟,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牺牲的数量,而在于让每个奉献者都能被妥善安放。

在科技公司见过最年轻的算法工程师,她为调试自动驾驶系统连续加班三个月。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她说:"如果我的代码能减少万分之一的交通事故,熬夜掉的头发就算值了。"这种将个人损耗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思维,或许就是"碎身糜躯"在现代职场的最佳注脚。当奉献有了明确的意义指向,辛苦就会升华为成就。

古话说"士为知己者死",现在更应倡导"智为天下谋"。就像航天工程师为火箭升空熬白的头发,考古学家在沙漠里晒脱的皮肤,他们的"碎身糜躯"不再是悲情叙事,而是专业精神的自然流露。这种转变提醒我们:崇高不必悲壮,坚守本身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