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uì shǒu mí qū
成语解释:头颅粉碎,身躯糜烂。犹言粉身碎骨。多指为某种目的而献身。
成语出处:汉·蔡邕《让尚书乞民闲冗表》:“三月之中,充历三台,光荣昭显,非臣愚蔽不方所当盗窃,非臣碎首糜躯所能补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发誓
繁体字形:碎首蘪軀
英文翻译:To break one's head and lose one's body
碎:1.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碗摔碎了。2.使碎:碎石机。碎尸万段。3.零星;不完整:碎布。琐碎。4.絮烦;唠叨:嘴太碎。
首:1.头:昂首阔步。2.领袖;领导人:元首。首长。3.最先;开始:首创。4.第一;最高:首要。首席代表。5.告发:自首。出首。6.量词。用于诗歌、歌曲等:一首诗。民歌百首。
糜:[mí]1.粥。2.腐烂;糜烂。3.浪费:糜费。[méi]糜子,也叫穄(jì)子。一年生草本植物。与黍同类,但子实不黏。是耐旱、耐碱的谷类作物。
躯:身体:身躯。七尺之躯。为国捐躯。
“碎首糜躯”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字面意思是“头颅粉碎,身躯糜烂”,但它真正的含义可不是字面这么血腥。这个成语其实用来形容为了重要目标或信念甘愿付出一切,比如古代忠臣冒死进谏的场景。不过今天咱们要探讨的是:这个听起来像武侠片台词的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真的还有存在价值吗?
举个真实的职场案例:张经理发现公司账务有问题,顶着被辞退的风险坚持向董事会举报。同事劝他“别做碎首糜躯的傻子”,但他最终选择守护职业操守。这里既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血肉模糊,但那种为原则“豁出去”的精神内核,是不是和成语的意境完美契合?
有读者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讲究明哲保身,这种牺牲式的价值观会不会过时了?其实成语真正的智慧在于分寸感——它赞扬的不是无脑的自我毁灭,而是像保护区的护林员那样,明知山火危险仍坚守岗位的清醒选择。去年重庆山火中的摩托车救援队,不就是用现代方式演绎着这种精神?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警示性。就像登山者系安全绳,每次使用这个成语时,其实都在提醒我们:这件事真的值得付出这么大代价吗?比如家长为孩子升学“碎首糜躯”报辅导班,可能就需要冷静下来思考是否必要。这种自带的反思属性,让古老成语焕发新生机。
换个角度看,成语中的“碎首”未必是物理损伤。新媒体小编为赶热点彻夜加班,设计师为作品完美改稿二十遍,这种当代版的“碎首糜躯”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坚持。就像马拉松选手最后五公里的咬牙坚持,虽不悲壮却同样动人。
或许我们应该把这个成语看作精神指南针。当面临重大抉择时,不妨自问:这个目标是否崇高到值得“碎首糜躯”?这种自我诘问过程,往往比盲目牺牲更重要。毕竟,真正的勇气不是鲁莽,而是明知代价仍选择前行的那份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