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uì shǒu mí qū
成语解释:见“碎首糜躯”。
成语出处:宋·王禹偁《又谢恩表》:“碎首縻躯,万一冀伸于臣节。”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发誓
繁体字形:碎首縻軀
英文翻译:Broken head
碎:1.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碗摔碎了。2.使碎:碎石机。碎尸万段。3.零星;不完整:碎布。琐碎。4.絮烦;唠叨:嘴太碎。
首:1.头:昂首阔步。2.领袖;领导人:元首。首长。3.最先;开始:首创。4.第一;最高:首要。首席代表。5.告发:自首。出首。6.量词。用于诗歌、歌曲等:一首诗。民歌百首。
縻:拴;捆:羁縻(笼络)。
躯:身体:身躯。七尺之躯。为国捐躯。
“碎首縻躯”这个成语听起来挺吓人的,字面意思是“头颅破碎,身体被绳索捆绑”,但实际是用来形容人为了某个目标或信念,甘愿冒极大风险甚至牺牲自我。比如有人可能会问:“这种‘不要命’的精神,现在还有用吗?”其实,关键不在于是否要“拼命”,而在于这种态度背后的信念感——比如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科学家为研究长期熬夜,本质上都是对责任的坚守。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张是社区志愿者,疫情期间每天背着几十斤的消毒设备爬楼梯消杀,膝盖肿了也不吭声。邻居劝他休息,他却说:“这时候总得有人顶上。”这种“碎首縻躯”不是鲁莽,而是清醒的选择——他知道自己在守护什么。就像有人会困惑:“这和普通努力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普通努力有退路,而“碎首縻躯”是明知代价巨大仍选择前行。
现代职场里,这个词反而值得辩证看待。小王为了赶项目连续加班三个月,最后住进医院,这种“自我感动式”的牺牲并不可取。但若是为了研发救命药物而争分夺秒,性质就完全不同。这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区分值得与不值得?”我的看法是:当牺牲能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且当事人清楚后果时,这种精神才有意义。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当代可以转化成更温和的表达。比如创业者抵押房产投入研发,教师扎根偏远山区支教十年,本质上都是“碎首縻躯”的现代版。他们未必真的头破血流,但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突破现实束缚。就像登山者说的:“不是山在吸引我,而是我想看看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这种对自我潜能的探索,或许正是成语的新生命力。
最后想说的是,不必把“碎首縻躯”想象得那么悲壮。每天多坚持一小时的健身,拒绝诱惑专注备考,这些微小的坚持里都藏着成语的精髓。当我们在可控范围内为自己认为重要的事突破舒适区,其实已经触摸到了这种精神的内核——不是为牺牲而牺牲,而是为值得之事突破桎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