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ó pò kǒu shé
成语解释:比喻说了很多的话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费尽口舌
繁体字形:磨破口舌
英文翻译:Abrade the tongue
磨:[mó]1.摩擦:脚上磨了几个大泡。我劝了他半天,嘴唇都快磨破了。2.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磨刀。磨墨。磨玻璃。铁杵磨成针。3.折磨: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4.纠缠;磨烦(mò·fan):这孩子可真磨人。5.消灭;磨灭:百世不磨。6.消耗时间;拖延:磨洋工。磨工夫。[mò]1.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一盘磨。电磨。推磨。2.用磨把粮食弄碎:磨面。磨豆腐。磨麦子。3.掉转;转变:把汽车磨过来。我几次三番劝他,他还是磨不过来。
破:1.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手破了。纸戳破了。袜子破了一个洞。2.使损坏;使分裂;劈开: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破开西瓜。3.整的换成零的: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4.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破格。破例。破记录。5.打败(敌人);打下(据点):攻破城池。大破敌军。6.花费:破钞。破费。破工夫。7.使真相露出;揭穿:说破。一语道破。案子已经破了。8.受过损伤的;破烂的:破衣服。房子很破了。9.讥讽东西或人不好(含厌恶意):谁看那破戏!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舌:1.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2.铃或铎中的锤。
“磨破口舌”这成语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生活中还真有不少场景能对上号。比如你劝朋友别熬夜打游戏,结果说了半小时,对方还在问“再玩一局行不行?”这时候你大概能体会什么叫“苦口婆心”了。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发条微信就能沟通,为啥还需要费劲劝人?其实啊,有些事光靠快捷信息真说不明白。比如社区大妈调解邻里纠纷,对着两家来回跑十几次,把台阶怎么修、花盆怎么摆的方案掰碎了讲,最后双方才握手言和——这种“磨破口舌”背后是解决问题的诚意。
工作中这种例子更常见。产品经理给程序员解释用户需求,得把“我想要五彩斑斓的黑”翻译成具体参数;老师给家长分析孩子偏科问题,要从试卷分数聊到兴趣培养。这些场景里,反复沟通不是啰嗦,而是为了让信息真正对齐。
我有个观察:越是重要的事,越需要“磨”的功夫。去年帮老家亲戚办医保手续,光是解释“电子社保卡”和“实体卡”的区别就花了三天,但看到老人家终于搞明白时,那种成就感比发一百条语音都有价值。有时候我们觉得麻烦,可能只是因为还没找到对方能听懂的表达方式。
现在回到核心问题:为什么有些话必须反复说?答案藏在认知差异里。就像教爸妈用智能手机,你以为讲清楚了,但他们需要反复操作才能记住。这种时候别嫌麻烦,换个角度想:当对方开始追问细节,恰恰说明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了。
说到这儿想起个趣事。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爷有句口头禅:“姑娘你这辣椒酱要说不加,可得提前说三遍!”他这玩笑话里藏着智慧:重要信息确实需要多次确认。现代人总追求效率,但有些事急不得,就像煲汤要慢火,沟通也要文火慢炖才入味。
最后说点实在的。下次遇到需要“磨破口舌”的情况,不妨把语速放慢,多问两句“我说明白了吗”。有时候不是对方听不懂,而是我们没站在他们的认知台阶上说话。毕竟,好的沟通就像拼拼图,多试几次才能严丝合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