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 hán shǔ yǔ
成语解释: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
成语出处:《明史·陆昆传》:“陛下广殿细旃,岂知小民穷檐掊屋,风雨之不庇,锦衣玉食,岂知小民祁寒暑雨冻馁之弗堪。”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祁寒暑雨
英文翻译:Qi cold and summer rain
祁:1.指安徽祁门:祁红(祁门出的红茶)。2.指湖南祁阳:祁剧。3.姓。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暑:热(跟“寒”相对):暑天。中(zhòng)暑。受暑。寒来暑往。
雨:[yǔ]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yù]古指下(雨、雪等):雨雪(下雪)。雨粟。
“祁寒暑雨”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和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有人为了完成项目连续加班三个月,同事问他:“这么拼不累吗?”他笑着说:“祁寒暑雨嘛,熬过去就好了。”这里的“祁寒暑雨”用来形容克服极端环境的坚持,但具体怎么用才贴切呢?
举个例子,小王刚创业时资金紧张,冬天办公室没暖气,夏天又闷得像蒸笼。朋友问他:“这条件能坚持吗?”他回了一句:“祁寒暑雨算什么,目标没达成前我绝不放弃。”这里用成语既点明了环境的艰苦,又突出了决心,比单纯说“吃苦”更有画面感。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用这个成语?直接说“克服困难”不行吗?其实关键在于情感浓度。就像说“我在沙漠里走了三天”比“我很渴”更有冲击力,“祁寒暑雨”把抽象的努力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冷热交替,让听者瞬间理解那种冰火两重天的坚持。
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在转型期的场景。比如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老员工学习新系统时满头大汗,领导鼓励说:“祁寒暑雨的阶段总要经历,适应了就是新天地。”既承认转变的阵痛,又给出现实希望,比空喊“加油”更有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误区是滥用。如果只是普通加班就说“祁寒暑雨”,反而显得矫情。就像不能把淋了场小雨说成“暴风骤雨”,这个成语更适合描述需要长期抗衡的持续性挑战。比如运动员备战奥运,科研者攻坚关键技术,这些场景用起来就恰如其分。
有个有趣现象:年轻人更喜欢用这个成语自嘲。刷社交媒体常看到:“设计师的日常就是祁寒暑雨——甲方让改方案时心寒,截稿日前熬夜上火。”这种幽默化使用既保留了成语的韵味,又消解了沉重感,反而更容易引发共鸣。
说到底,语言是活的工具。就像登山者需要冰镐和绳索,我们在表达坚持时,“祁寒暑雨”就是那根能勾住听众想象力的绳索。下次遇到需要描绘持久战的情境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或许能让你的表达更有温度与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