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 hán rù shǔ
成语解释:祁:大;溽:炎热天气。冬季大寒,夏天湿热。比喻生活艰苦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郭崇韬传》:“陛下顷在河上,汴寇未平,废寝忘食,心在战阵,祁寒溽暑,不介圣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祁寒溽暑
英文翻译:Qi cold and heat
祁:1.指安徽祁门:祁红(祁门出的红茶)。2.指湖南祁阳:祁剧。3.姓。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溽:湿:溽暑(夏季潮湿而闷热的天气)。
暑:热(跟“寒”相对):暑天。中(zhòng)暑。受暑。寒来暑往。
“祁寒溽暑”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极冷的寒冬和湿热的盛夏,常用来形容极端的气候变化或艰苦的环境。比如一位老农可能会说:“种地这事儿啊,祁寒溽暑都得下田,庄稼可不等人。”这句话生动体现了自然环境对人的考验。
这个成语只能形容天气吗?其实不然。它也可以比喻人生的起伏——比如有人创业失败后重新振作,朋友鼓励他:“祁寒溽暑都熬过来了,还怕这点小雨?”这里把气候的极端转化为人生困境的象征,瞬间让语言有了画面感。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烘托氛围。比如写戍边将士:“祁寒溽暑交替侵袭,铠甲下的身躯却始终笔直。”短短一句,既点明了时间跨度,又强化了人物坚韧的形象。这种用法比直接说“多年坚守”更有感染力。
现代人还用得上这种古语吗?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在气候议题讨论中,环保博主这样写道:“地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祁寒溽暑——冰川消融与热浪肆虐同时发生。”古语新用的方式,既保留文化底蕴,又赋予时代特征。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平衡感。它不像“水深火热”那样充满痛苦挣扎,而是暗含“冷热交替终会过去”的豁达。就像我们应对职场压力时,与其抱怨“压力山大”,不如看作“祁寒溽暑般的历练”,心态顿时开阔不少。
下次遇到快递小哥顶着烈日送货,不妨想想这个成语。他们何尝不是在用汗水诠释“祁寒溽暑浑不怕”的职业精神?语言是活的,当我们把古老智慧融入日常观察,平凡的生活瞬间就有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