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ū
  • háo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ū háo zhī mò

成语解释: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

成语出处:《庄子 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秌豪之末

英文翻译:The end of qiuhao

秋豪之末的意思

秋:1.秋季:深秋。秋风。秋雨。秋高气爽。2.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秋。大秋。3.指一年的时间:千秋万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4.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5.姓。6.见〖秋千〗。

豪:1.具有杰出才能的人:英豪。文豪。2.气魄大;直爽痛快,没有拘束的:豪放。豪爽。豪迈。豪言壮语。豪雨。3.指有钱有势:豪门。豪富。4.强横:豪强。巧取豪夺。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末:1.东西的梢;尽头:末梢。秋毫之末。2.不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跟“本”相对):本末倒置。舍本逐末。3.最后;终了;末尾:春末。明末。末班车。上世纪末。4.末子:锯末。茶叶末儿。把药研成末儿。5.姓。6.戏曲角色行当,扮演中年男子,京剧归入老生一类。

成语评论

“秋毫之末”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拆开来看其实挺有意思的。秋毫,就是秋天动物新长的细毛;末,指的是尖端。合起来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比如有人对你说:“他检查电路板时,连秋毫之末的焊点都不放过。”这里的意思就是夸这人观察力超强,连最微小的细节都注意到了。

有人可能会问:“生活中谁会真的关注这么小的东西啊?”其实例子就在身边。比如医生看CT片时,可能会指着某个几乎看不见的阴影说:“病灶就藏在秋毫之末的位置。”这时候成语不仅形容专业能力,更传递一种态度——对生命的敬畏藏在每个细节里。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朋友装修新房时吐槽:“设计师连墙漆色差像秋毫之末那么点区别都要计较。”表面是抱怨,实则在说对方追求完美。这时候成语摇身一变,成了带点幽默感的日常表达。

为什么古人要用“秋毫”来比喻细节?回到成语出处《庄子》,会发现农耕时代观察自然变化是生存技能。就像现代人用显微镜看细胞,古人通过秋毫判断动物健康状态。核心问题其实是:细微处如何影响全局?答案藏在观察者的视角里——越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成为破局关键。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在快节奏的今天格外有启示。我们总被催促着“抓大放小”,但有些领域恰恰需要“见微知著”。比如程序员找bug时,往往就是某个标点符号出错导致整个系统崩溃。秋毫之末的智慧,教我们既要有宏观视野,也要保留微观洞察的耐心。

下次遇到复杂问题时,不妨试试换个角度:那些被你忽略的“秋毫之末”,会不会藏着解决问题的钥匙?观察细节不是钻牛角尖,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思维方式。毕竟,连达芬奇画《蒙娜丽莎》时,都要在眼角添上那抹若有似无的光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