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ēng
  • jīn
  • diān
  • liǎ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ēng jīn diān liǎng

成语解释:称:衡量轻重;掂:掂量。计算轻重分量。比喻计较轻重得失

成语出处:王愿坚《粮食的故事》:“一次搞购粮工作,找全县的干部来布置任务,有个别干部,称斤掂两的,怕任务重了完不成。”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抉择

繁体字形:稱斤掂兩

英文翻译:calculating in small matters

称斤掂两的意思

称:[chēng]1.叫;叫做:自称。他足智多谋,人称智多星。队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队长。2.名称:简称。俗称。3.说:称快。称便。连声称好。4.赞扬:称叹。称赏。称许。5.姓。6.测定重量:把这袋米称一称。7.举:称觞祝寿。[chèn]适合;相当:称体。称心。对称。匀称。[chèng]同“”。

斤:1.市制质量单位。10两为1斤,100斤为1担。1斤原为16两,后改为10两,合500克。2.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

掂: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估量其轻重:掂量。掂一掂看有多重。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成语评论

哎哟,说到"称斤掂两"这个成语,老铁们有没有想过它到底啥意思?说白了,不就是形容人做事儿特别计较、算得太精吗?比如隔壁王婶买菜,非得让摊贩把烂菜叶子一片片摘干净才肯付钱,这可不就是典型的"称斤掂两"嘛!

那问题来了,为啥要用"称斤"和"掂两"两种动作形容计较呢?您瞧,古代菜市场既要用秤称斤数,还得用手掂分量,可不就是双倍较真儿嘛!现在咱点外卖都直接看克数标价,倒是少了这份"仪式感",不过爱较劲的人啊,古今一个样儿~

话说回来,这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也不尽然!比如张工头给工人发工钱,那必须得"称斤掂两"算清楚,这种时候反而是负责任的表现。关键得看场合,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就像我二舅说的:"该计较时不含糊,该大气时不抠搜",这话糙理不糙。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前些天看直播带货,有个主播拿着电子秤现场称产品重量,弹幕里飘过一句"主播这么称斤掂两,肯定是良心商家",您瞧,这成语用在这儿就透着股靠谱劲儿。所以说啊,老祖宗留下的词儿,用活了照样有新意!

最后唠句实在的,现在大伙儿都讲究效率,但有些事儿还真得"称斤掂两"。就像我写方案时,每个数据都得反复核对,这时候较真儿就是专业。不过生活里嘛,咱得学学公园里下棋的老爷子——该认真时不含糊,该洒脱时就甩手,这才是活得明白!

"称斤掂两"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