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ēng
  • jīn
  • zhù
  • liǎ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ēng jīn zhù liǎng

成语解释:称:衡量轻重;注:专注。形容只注意小节而无大的气势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取士》:“只看如今称斤注两,做两句破头,如此是多少衰气。”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为人

繁体字形:稱斤注兩

英文翻译:Weighing and note two

称斤注两的意思

称:[chēng]1.叫;叫做:自称。他足智多谋,人称智多星。队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队长。2.名称:简称。俗称。3.说:称快。称便。连声称好。4.赞扬:称叹。称赏。称许。5.姓。6.测定重量:把这袋米称一称。7.举:称觞祝寿。[chèn]适合;相当:称体。称心。对称。匀称。[chèng]同“”。

斤:1.市制质量单位。10两为1斤,100斤为1担。1斤原为16两,后改为10两,合500克。2.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

注:1.灌入:注入。注射。2.(精神、力量)集中:注视。注意。3.用文字解释字句:注解。批注。4.用来解释字句的文字:附注。脚注。5.记载;登记:注册。注销。6.旧时赌博所下的钱:赌注。孤注一掷。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成语评论

哎哟,说到“称斤注两”这成语,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这人咋这么计较呢?”比如老张去买菜,非得让摊主把每根葱的泥巴都抖干净,还要求抹掉零头,摊主白眼翻上天:“您这真是称斤注两,连一毛钱都要掰扯啊!”你看,这不就是典型的小事上较真嘛。

那问题来了,称斤注两”和“斤斤计较”有啥区别?(自问自答时间到!)说白了,前者更偏向动作细节,比如反复检查商品质量;后者更重心理上的算计。比如说,同事小王总爱盯着别人用了多少打印纸,还拿本子记下来——这叫“斤斤计较”;而如果你把打印纸一张张对着光检查有没有瑕疵,那就是“称斤注两”了。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隔壁李婶网购衣服,非要拿尺子量袖长、用电子秤称布料重量,客服都快哭了:“姐,您这是买T恤还是搞科研啊?”(笑)这种场景下,“称斤注两”就成了过度挑剔的代名词,反而容易错过好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称斤注两”一定不好吗?(敲黑板!重点来了!)我觉得得分情况。比如买房子签合同,条款必须逐字逐句核对,这时候“称斤注两”反而是负责任的表现。但要是连朋友请客吃饭时少给了颗花生米都要念叨,那可真是格局小了。

突然想到个反例:我有个开咖啡馆的朋友,从来不计算每杯咖啡的成本比例,结果月底盘点亏得直挠头。你看,完全不“称斤注两”也不行,关键得在“较真”和“洒脱”之间找平衡。就像炒菜放盐,少了没味,多了齁嗓子。

最后插句个人看法哈:现在年轻人流行“极简生活”,我倒觉得这和“称斤注两”能形成奇妙组合。比如买精品时精挑细选,日常用品则随手拿——这种“精准计较”的模式,既避免浪费又不至于活得紧绷,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总之啊,成语就像调味料,用得合适能提鲜,用过头就坏菜。下次遇到爱“称斤注两”的人,先别急着吐槽,不妨想想:他计较的点,到底是原则问题,还是鸡毛蒜皮?这么一琢磨,说不定还能发现对方隐藏的闪光点呢。

"称斤注两"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