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ěn shēn huī gǔ
成语解释: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同“粉身碎骨”。
成语出处:唐 张鷟《游仙窟》:“玉馔珍奇,非常厚重,粉身灰骨,不能酬谢。”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用于人
繁体字形:粉身灰骨
英文翻译:Emaciated
粉:1.粉末:面粉。藕粉。花粉。把绿豆磨成粉。2.特指化妆用的粉末:香粉。涂脂抹粉。3.用淀粉制成的食品:凉粉。粉皮。4.特指粉条或粉丝:绿豆粉。菠菜炒粉。5.变成粉末:粉碎。粉身碎骨。石灰放得太久,已经粉了。6.粉刷:墙刚粉过。7.带着白粉的;白色的:粉蝶。粉连纸。8.粉红:粉色。粉牡丹。这块绸子是粉的。
身:1.身体:身上。转过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个身。2.指生命:奋不顾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为领导,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养:修身。立身处世。5.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身。河身。船身。机身。6.用于衣服:换了身衣裳。做两身儿制服。
灰:1.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炉灰。烟灰。2.尘土:灰尘。3.特指石灰:抹灰。4.像木柴灰那样的颜色。5.消沉失望:灰心。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粉身灰骨”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的正确写法应当是“粉身碎骨”,但偶尔有人会用“灰骨”来强调某种更彻底的牺牲感。比如:“古代将士们为了守护边疆,即使粉身灰骨也绝不退缩。”这样的用法虽然不太常见,但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极致的奉献精神。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核心问题在于“牺牲的程度”。无论是“碎骨”还是“灰骨”,本质都在用夸张的意象描述一个人愿意付出最大代价。比如父母对孩子说:“就算粉身灰骨,我也要供你读完大学。”这里的“灰骨”虽非标准用法,却生动传递了亲情中的无私。
有趣的是,语言会随着时代演变。我注意到,现在有些网络小说里会故意用“灰骨”代替“碎骨”,可能是为了营造更强烈的画面感。比如:“反派角色被烈焰吞噬,最终落得粉身灰骨的下场。”这种改写虽然不符合传统,却意外符合现代人追求视觉冲击的阅读习惯。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正式场合还是建议用“粉身碎骨”。比如新闻报道中写道:“消防员在火场中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救出被困群众。”这样的表述既准确又有力量。语言规范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始终是个值得玩味的话题。
生活中其实处处可见类似精神。就像创业者在初期常说:“这次项目不成功,我就算粉身碎骨也要再试一次。”这种比喻虽夸张,却真实反映了破釜沉舟的决心。或许成语的生命力,正来自于它能跨越时空引发共鸣。
最后留个思考:当我们使用变形成语时,是在破坏传统还是在丰富表达?我个人觉得语言就像河流,既有固定河道,也会冲刷出新的支流。重要的是传递的情感是否真实,以及听众能否准确接收其中含义。毕竟,沟通的本质始终在于理解,而非拘泥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