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à jù zhǒng jué
成语解释: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
成语出处:《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生活贫困
繁体字形:納屨踵决
英文翻译:down at - heel
纳:1.收进来;放进来:出纳。闭门不纳。2.接受:纳降。采纳。3.享受:纳凉。4.放进去:纳入正轨。5.交付(捐税、公粮等):纳税。纳粮。6.姓。7.缝纫方法,在鞋底、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使它结实耐磨:纳鞋底子。
屦:古时用麻、葛等做成的鞋。
踵:1.脚后跟:接踵而至。2.在后面跟着;追随:踵其后。3.到:踵门相告。
决:1.水冲破堤岸;开口子:决口。2.确定;拿定主意:表决。犹豫不决。3.确定最后胜负:决赛。决出前三名。4.副词。一定:决不后退。5.处(chǔ)死:枪决。处决。
“纳屦踵决”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的画面却很容易想象。比如:“老张年轻时生活拮据,连鞋子破了都顾不上补,真可谓‘纳屦踵决’,但他总笑着说旧鞋穿得更自在。”这里用具体的生活场景,把成语的“贫穷窘迫”含义变得鲜活起来。
为什么会用“纳屦踵决”形容贫困?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穿鞋却露出脚后跟”,直接描绘了物质匮乏的状态。古人穿衣戴帽讲究体面,若连鞋子都破到无法遮掩,可见生活之艰难。比如古代文献中记载:“某书生寒窗苦读,纳屦踵决而不改其志”,既点明经济条件,又暗含人物品格。
现代人还能用这个成语吗?当然可以!虽然现在少见破洞的布鞋,但用来比喻捉襟见肘的处境依然贴切。比如描述刚毕业的年轻人:“小琳在北上广打拼,交完房租后纳屦踵决,却坚持每天带自制便当省钱。”这里既保留了原意,又赋予了新时代的奋斗色彩。
有趣的是,我发现这个成语自带一种“苦中作乐”的智慧。就像邻居王叔总爱调侃自己:“我这叫复古潮流,你们年轻人花钱买的破洞牛仔裤,我这‘纳屦踵决’可是纯天然限量款!”这种乐观的解读方式,让古老词汇焕发了新生命。
生活中,“纳屦踵决”未必全是坏事。记得大学室友曾把破球鞋挂在床头,说是提醒自己不忘奋斗初心。物质的匮乏有时反而能磨砺心志,就像沙漠里的植物,越是干旱越懂得向下扎根。当我们遇到类似困境时,或许可以像古人那样,在裂缝中看见光照进来的方向。
最后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类成语时要避免刻板印象。如今“纳屦踵决”更多用于文学表达或善意调侃,若现实中遇到真正困难的人,比起文绉绉的比喻,实际行动的帮助显然更有温度。毕竟语言是工具,而共情才是沟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