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à gòng chēng chén
成语解释:缴纳贡品,自称为臣下。后来也用以比喻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成语出处:《清史稿·太宗本纪》:“宜要其纳贡称臣,以黄河为界。”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投降
繁体字形:納貢稱臣
英文翻译:be completely convinced
纳:1.收进来;放进来:出纳。闭门不纳。2.接受:纳降。采纳。3.享受:纳凉。4.放进去:纳入正轨。5.交付(捐税、公粮等):纳税。纳粮。6.姓。7.缝纫方法,在鞋底、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使它结实耐磨:纳鞋底子。
贡:1.古代臣民或属国把物品献给朝廷:贡奉。贡米。2.贡品:进贡。3.封建时代称选拔(人才),荐给朝廷:贡生。贡院。4.姓。
称:[chēng]1.叫;叫做:自称。他足智多谋,人称智多星。队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队长。2.名称:简称。俗称。3.说:称快。称便。连声称好。4.赞扬:称叹。称赏。称许。5.姓。6.测定重量:把这袋米称一称。7.举:称觞祝寿。[chèn]适合;相当:称体。称心。对称。匀称。[chèng]同“秤”。
臣:1.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也包括百姓:忠臣。君臣。2.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3.姓。
“纳贡称臣”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说的就是小国向大国进贡、表示臣服的行为。比如:“汉朝时期,西域诸国为了寻求保护,纷纷向中原王朝纳贡称臣,换取边境的和平。”这里的小国通过进贡财物和承认对方权威,换取自身的安全保障。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国家不直接反抗,而是选择低头?”其实这背后是一种生存策略。比如战国时期的小国郑国,夹在晋楚两大强国之间,今天给晋国送粮食,明天给楚国送玉器,表面上看是“纳贡称臣”,实际上是在大国博弈中求生存。就像现在小公司给行业巨头代工,虽然利润薄,但能活下来才有机会发展。
现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某个初创团队为了获得投资,在商业计划书中承诺将核心数据共享给资本方。这种“技术纳贡”虽然让渡了部分自主权,但换来了发展所需的资金和资源。这里的关键在于平衡——暂时的妥协是否能为长远发展铺路?
个人认为,“纳贡称臣”的本质是强弱关系的动态调整。我有个朋友在创业初期,主动把产品接入行业巨头的平台。当时有人笑他“给人当小弟”,但三年后靠着平台流量,他的用户量翻了二十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弯腰不一定是软弱,可能是为了跳得更高。
需要警惕的是,单方面的纳贡难以持久。就像北宋每年给辽国送“岁币”,短期内避免了战争,但长期削弱了自身国力。真正的智慧在于把“称臣”变成互利——就像现在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你提供市场,我提供专利,双方在博弈中找到共赢点。
观察当今国际关系,完全照搬古代的朝贡体系已不现实,但经济合作区中的关税优惠、科技领域的专利互换,本质上都是新时代的“纳贡称臣”。不同的是,现代社会的天平更多倾向平等互惠,弱国不再只是被动进贡,而是能用特定优势换取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