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uō yī jié shí
成语解释:省吃省穿。泛指生活节俭。
成语出处:宋 陆游《剑南诗稿 秋获歌》:“我愿邻曲谨盖藏,缩衣节食勤耕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縮衣節食
英文翻译:economize on food and clothing
缩:[suō]1.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收缩:紧缩。缩短。热胀冷缩。这布下水也不缩。2.没伸开或伸开了又收回去;不伸出:乌龟的头老缩在里面。3.后退:退缩。畏缩。谁也不许往后缩。[sù]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砂仁的一个变种,叶子披针形,花白色,蒴果绿色。果实和种子可入药。
衣:[yī]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丰衣足食。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糖衣。3.胞衣。4.姓。[yì]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衣布衣。解衣衣我。
节:[jié]1.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竹节。关节。2.段落:章节。3.量词。表示分段的物体:两节烟筒。4.节日;时令:国庆节。清明节。5.事项:礼节。细节。6.限制;俭省:节制。开源节流。7.删略:节本。节录。8.操守:节操。晚节。9.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持节。10.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每小时航行1海里(约合1.852千米)称为1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jiē]〔节骨眼儿〕〈方〉比喻紧要的、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gu)。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提到“缩衣节食”,许多人想到的是“苦日子”。比如老张一家为了给孩子攒大学学费,连续三年没买过新衣服,晚饭常常是青菜配馒头。这时有人会问:“这样过日子真的有意义吗?”其实,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省得多狠”,而在于“省得明白”——当家庭目标足够清晰时,短暂的节制反而能带来长远的安心。
再看职场新人小王的例子。他每月把一半工资存进旅行基金,为此戒掉了奶茶和打车软件。可能有人质疑:“牺牲生活质量值得吗?”但换个角度想,这种主动选择与被动穷困截然不同——小王在社交媒体分享的北欧极光照片下写道:“今天的风景,是昨天少喝的三十杯奶茶换的。”这正体现了缩衣节食的本质:用当下的克制换取未来的可能性。
有个有趣的现象:菜市场里精打细算的大妈,和拿着计算器比价的年轻人,其实在做着同样的事。有人问:“现代人还需要这种传统生存智慧吗?”我观察到,在物价波动的时代,会“缩衣节食”的人反而更从容。就像邻居李婶说的:“不是抠门,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能松。”这种弹性思维,或许比单纯省钱更重要。
最近朋友阿琳的经历让我有了新思考。她创业初期天天吃泡面,现在公司稳定了却依然保持简朴习惯。“会不会变成守财奴啊?”面对这样的担忧,她办公室挂着的书法给出了答案——「知足者富」。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缩衣节食不该是压抑的,而是清醒的自我管理。就像修剪树枝,剪掉多余的才能让主干更茁壮。
当我们在讨论省钱技巧时,有个隐藏命题常被忽略:物质节约与精神满足如何平衡?上周在社区读书会遇见的老教师给出了启发。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却收藏着两千多本绝版书。“衣服能保暖就行,但思想总要穿新衣。”这种选择性的节俭,或许才是这个成语在现代最好的诠释——不是一味地削减,而是聪明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