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ǎo shǒu xiǔ rú
成语解释:宿儒:长期研究儒家经典的人。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
成语出处: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释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老手宿儒
英文翻译:A veteran scholar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宿:[sù]1.夜里睡觉;过夜:宿舍。宿营。露宿。夜宿荒野。2.姓。3.旧有的;一向有的:宿疾。宿志。4.年老的;长期从事某事的:耆宿。宿将(jiàng)。[xiǔ]用于计算夜:住了一宿。谈了半宿。三天两宿。整宿没睡。[xiù]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星宿。二十八宿。
儒:1.旧时泛指读书人:儒生。儒医。2.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3.儒家:儒术。4.通“懦(nuò)”。懦弱:偷儒转脱。
“老手宿儒”这个词,乍一听可能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它常用来形容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或者学识深厚、行事稳重的长者。比如有人会说:“公司遇到技术难题时,几位老手宿儒一出手,问题立刻迎刃而解。”这里的“老手”强调实践经验,“宿儒”则突出学识积累,两者结合就像火锅配蘸料,既扎实又够味。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现代社会还需要老手宿儒?举个例子,新手设计师用AI工具半小时能生成十个方案,但老前辈可能花三天打磨一个方案——前者追求效率,后者讲究细节。就像吃快餐和品茶的区别,没有绝对优劣,但关键时刻,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判断往往更经得起推敲。
最近看到个挺有意思的案例:某非遗手艺传承面临断代危机,结果七十岁的老匠人带着直播团队,把竹编工艺做成了网红课。这算不算老手宿儒的现代转型?他们就像活体数据库,既有传统技艺的肌肉记忆,又能吸收新工具的能量。这种“老树发新芽”的现象,或许正是这个词的生动注脚。
我常想,现在大家总说“经验会限制创新”,但换个角度看,经验何尝不是创新的护城河?就像登山向导既记得每条岔路,也熟悉最新气象App。老手宿儒的价值,或许就在于能用经验过滤掉80%的试错成本,把精力集中在真正关键的20%上。这种智慧,可不是读几本书就能速成的。
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试试“老少配”模式。让年轻人负责天马行空的创意,老前辈把关落地细节,就像交响乐团里小提琴与定音鼓的配合。毕竟,知识爆炸的时代,既需要冲浪弄潮的勇气,也离不开灯塔指引的方向。谁说传统与现代必须对立?它们完全可以是互补的拼图。
最后分享个观察:现在有些企业搞“逆向导师制”,让年轻员工教老员工用新技术,反过来老员工传授行业门道。这种双向奔赴的传承方式,或许能让“老手宿儒”这个词焕发新意——经验不该是沉重的包袱,而可以成为共享的宝藏,关键看我们怎么打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