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ēng zhě ràng pàn,xíng zhě ràng lù
成语解释: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给对方行走。形容礼让已成为社会风气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好生》:“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社会局面
繁体字形:畊者讓畔,行者讓路
英文翻译:The tiller gives way to the bank, the traveler gives way to the road
耕:用犁翻地松土:耕田。机耕。
者: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者。老者。作者。读者。胜利者。未渡者。卖柑者。符合标准者。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者,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者!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者番。者边。
让:1.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弟弟小,哥哥让着他点儿。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2.请人接受招待:让茶。把大家让进屋里。3.索取一定的代价,把财物的所有权转移给别人:出让。转让。那辆旧车让出去了。4.表示指使、容许或听任:谁让你来的?。让我仔细想想。要是让事态发展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5.避开;躲闪:让路。请让开点儿。6.被37.“被”字后面的施事有时可以省略,但“让”字后面的施事一般不能省略,如可说“行李被淋了”,不说“行李让淋了”。8.姓。
畔:1.田地的界限;(江湖、道路等)旁边:田畔。河畔。2.古又同“叛”。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者: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者。老者。作者。读者。胜利者。未渡者。卖柑者。符合标准者。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者,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者!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者番。者边。
让:1.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弟弟小,哥哥让着他点儿。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2.请人接受招待:让茶。把大家让进屋里。3.索取一定的代价,把财物的所有权转移给别人:出让。转让。那辆旧车让出去了。4.表示指使、容许或听任:谁让你来的?。让我仔细想想。要是让事态发展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5.避开;躲闪:让路。请让开点儿。6.被37.“被”字后面的施事有时可以省略,但“让”字后面的施事一般不能省略,如可说“行李被淋了”,不说“行李让淋了”。8.姓。
路:1.道路:陆路。水路。大路。同路。2.路程:八千里路。路遥知马力。3.(路儿)途径;门路:生路。活路儿。4.条理:理路。思路。笔路。5.地区;方面:南路货。外路人。各路英雄。6.路线:三路进军。七路公共汽车。7.种类;等次:这一路人。哪一路病?。头路货。纸有好几路。二三路角色。8.用于队伍的行列,相当于“排”、“行”:四路纵队。9.姓。
“耕者让畔,行者让路”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一幅古代田园生活的画面,但它的含义放到今天依然适用。简单来说,它形容人与人之间互相谦让、彼此尊重的和谐状态。比如在一条狭窄的田埂上,耕田的人主动让出田边的小路;赶路的人遇到拥挤时,也会主动为他人腾出空间。这种默契不需要语言,却能让所有人都顺畅前行。
为什么谦让反而能提高效率?有人可能会想:“大家都争抢,不是更容易占先机吗?”其实不然。比如在交通高峰期,如果车辆互不相让,路口很快就会堵死;相反,若有人主动礼让,整体车流反而能更快疏通。这种“让”不是牺牲自己,而是通过协调让整体资源分配更合理。
记得去年在社区菜市场,有位摊主总把摊位往后缩半米,给顾客留出更宽的过道。结果他的生意比隔壁摊位好很多——人们更愿意在他摊位前停留选购。这就是现代版的“耕者让畔”,看似吃亏的举动,反而创造了更大的价值空间。
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古老智慧吗?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概念可以延伸得更广。程序员写代码时给变量留清晰的注释,设计师做界面时为用户留操作余量,本质上都是“让畔”思维的体现。适度的留白和退让,往往能为后续发展创造可能性。
我曾见过两家竞争公司因为专利纠纷闹上法庭,最终却选择各退一步,合作开发新产品。这种从对抗转向协作的转变,就像是商战版的“行者让路”。当双方不再执着于寸土必争,反而找到了共赢的新赛道。
“让”不是示弱,而是更高明的相处之道。就像下围棋时,高手往往会在看似关键的位置主动弃子,实则为了谋取更大的布局优势。生活中的谦让同理,它需要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维,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协作。当每个人都愿意多留三分余地,整个系统就会像润滑良好的齿轮,运转得更加顺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