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ēng zhě yǒu qí tián
成语解释:耕者:种地的农民。指让农民获得自己的土地
成语出处:宋庆龄《关于促成组织联合政府并呼吁美国人民制止他们的政府在军事上援助国民党的声明》:“‘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的政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社会分配
繁体字形:畊者有其田
英文翻译:The farmer has his field
耕:用犁翻地松土:耕田。机耕。
者: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者。老者。作者。读者。胜利者。未渡者。卖柑者。符合标准者。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者,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者!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者番。者边。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其:[qí]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其所。自圆其说。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其事。不厌其烦。4.指示代词。虚指:忘其所以。5.姓。6.表示揣测、反诘:岂其然乎?。其奈我何?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其勉之!8.词缀:极其。尤其。如其。[jī]用于人名,郦食其(LìYìjī),汉朝人。
田:1.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麦田。棉田。2.蕴藏矿物可供开采的地带。专用于某些生产的土地:油田。盐田。3.同“佃(tián)”。4.同“畋”。
“耕者有其田”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古早味?但仔细想想,它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举个例子:村里老张一家原本只能租地种菜,后来政府推行土地改革,他家终于分到了三亩地。老张逢人就说:“这下踏实了,自己的地自己种,收成全归自己!”这大概就是“耕者有其田”最生动的写照。
可能有人会问:这成语放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其实换个角度看,现在很多年轻人创业就像“开荒种地”。比如小王用积蓄租下店面开咖啡馆,虽然不像种地,但本质都是通过劳动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代社会的“田”,早已突破泥土的界限。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我老家实行土地流转政策后,邻村李婶把闲置土地租给农业公司,自己既拿租金又当技术员。这算不算新时代的“耕者有其田”?或许可以理解为,当“田”的形态发生变化,核心仍然是让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建立更直接的联结。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理念能跨越千年依然鲜活?或许因为它触碰到人类最本真的需求——当我们付出的劳动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拥有感时,就像种子破土而出的瞬间,那种扎根大地的踏实,是任何时代都渴望的安全感。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不少进城务工者开始回流乡村。他们带着新观念回来承包土地,用直播卖农产品,把老家的“一亩田”玩出互联网+的花样。这种变化让我相信,“耕者有其田”从来不是固化的模式,而是不断生长的生命体,总能找到与时代共振的方式。
看着阳台种菜成为都市新时尚,突然觉得成语里的智慧总在轮回。当我们把几平米的空间变成“私人菜园”,那份收获的喜悦,何尝不是现代版“耕者有其田”的缩影?土地或许会改变形态,但人与土地的情感纽带,始终在讲述着关于扎根与生长的永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