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ū shòu zhī sù
成语解释:比喻被人说了有关切身利益的坏话。
成语出处:《论语 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膚受之訴
英文翻译:A complaint to the skin
肤:1.皮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2.表面的;浮浅:肤浅。肤泛。
受:1.接受:受贿。受教育。受到帮助。2.遭受:受灾。受批评。受委屈。3.忍受;禁受:受不了。受得住。4.适合:受吃(吃着有味)。受看(看着舒服)。受听(听着入耳)。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诉:控告:上诉。
“肤受之诉”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同事小王因为领导调整了办公室空调温度,突然在会议上大声抱怨:“这简直是职场霸凌!”但实际上,领导只是根据多数人需求做了微调。这种将小事放大成“受害者控诉”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肤受之诉。
为什么人们会用夸张的方式表达不满?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感到被忽视时,容易通过提高“受害程度”来获得关注。就像小区里张阿姨总说物业“故意针对她”,只因保安提醒她别在消防通道堆放纸箱。这种表达虽然能短暂吸引注意,却会透支周围人的信任感。
在家庭教育中,这个现象同样存在。比如孩子打翻牛奶后哭着说“妈妈不爱我了”,家长若每次都妥协,反而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只要放大情绪就能逃避责任。这时候更需要用平静的态度告诉孩子:“妈妈当然爱你,但我们需要一起清理地板。”
值得思考的是,肤受之诉不完全是负面的。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当事人内心的不安。朋友曾向我倾诉,说她总感觉同事在背后议论自己。深入沟通后发现,其实是她对工作变动过于焦虑。这种情况下,“被议论”的控诉,其实是内心压力转移的表现。
处理这类问题时,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事实剥离法。当听到夸张指控时,先剥离情绪化的形容词,只保留客观事实。比如把“你完全不在乎这个家”转化为“对方希望得到更多陪伴时间”。这个方法不仅能化解矛盾,还能帮助双方找到真实需求。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要处理大量真伪难辨的声音。下次再遇到激烈控诉时,不妨先深呼吸三次,像品茶一样让情绪沉淀。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重大伤害”,不过是茶杯里的波澜。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心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