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āo yú zhī dì
成语解释: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土地肥沃的地区
繁体字形:膏腴之地
英文翻译:fertile soil
膏:[gāo]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2.糊状的东西:牙膏。药膏。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狗皮膏。紫草膏。4.肥沃:膏壤。[gào]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腴:1.胖;丰满:丰腴。2.肥沃:膏腴之地。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说到“膏腴之地”,你可能会想到一片肥沃的农田,或者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比如:“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是膏腴之地,不仅盛产稻米,还孕育了繁荣的商业文化。”这种描述既点明了地理优势,又暗示了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强调‘膏腴之地’吗?”其实换个角度看,今天的热门科技园区何尝不是新时代的膏腴之地?硅谷凭借人才和技术资源的集聚,就像古代良田般滋养着创新成果的生长。这种资源富集的区域,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旅行纪录片里常能听到这样的解说:“湄公河三角洲的膏腴之地上,农民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这里传递的不仅是土地本身的丰饶,更暗含着对传统农耕智慧的珍视。我曾在云南见过梯田层层叠叠的景象,那种人工与自然共同打造的肥沃,比单纯依靠天然肥力的土地更令人震撼。
或许有人疑惑:“为什么历史上总为膏腴之地爆发战争?”战国时期秦国争夺巴蜀粮仓就是个典型案例。肥沃的土地意味着稳定的粮食供给,这在冷兵器时代等同于战略资源储备。就像现代国家重视能源安全,古人争夺膏腴之地的本质,是对生存发展权的把控。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依赖自然馈赠也可能带来危机。黄河流域部分曾经的膏腴之地,因生态破坏沦为盐碱地,这提醒着我们:再丰饶的土地也需要可持续的养护。如今看到东北黑土地保护条例的出台,正是当代人对“膏腴”概念的全新诠释——既要利用,更要守护。
最后不妨想想: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属于自己的“膏腴”特质?可能是特色产业集群,也可能是独特的文化土壤。找到并培育这样的优势领域,或许就能在新时代创造别样的繁荣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