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ě mìng jiù rén
成语解释:舍:放弃。放弃自己的生命以拯救他人
成语出处:老舍《老张的哲学》:“人家有急事,咱拉着他跑,这不是舍命救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牺牲自己去救人
繁体字形:捨命捄人
英文翻译:Saving lives
舍:[shè]1.房屋:宿舍。校舍。2.舍间:敝舍。寒舍。3.养家畜的圈:猪舍。牛舍。4.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舍侄。舍弟。5.姓。6.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shě]1.舍弃:四舍五入。舍近求远。2.施舍:舍粥。舍药。
命:1.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脉。性命。相依为命。2.迷信认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等:天命。命相(xiàng)。命运(a.迷信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b.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人民一定能掌握自己的命命”)。3.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奉命。遵命。命令。使命。4.给予(名称等):命名。命题。命意。5.指派,使用:命官。
救:1.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救命。挽救。营救。搭救。抢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2.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危险):救亡。救荒。救灾。救急。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提到“舍命救人”,很多人会想到“舍己为人”这个成语。比如消防员冲进火场救出被困儿童,自己却受伤——这种牺牲小我、成全他人的行为,正是成语最生动的诠释。有人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样拼命吗?”其实危险时刻的挺身而出,恰恰是人性的闪光点。
“奋不顾身”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紧急救援场景。去年新闻报道过快递小哥跳河救落水老人,河水湍急他完全没考虑自身安危。这种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或许正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危急时刻的善念本能往往超越了理性计算。
有个成语叫“见义勇为”,字面意思是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去做。重庆有位公交司机突发心梗,生命最后十秒稳稳刹住车保住全车乘客。这种职业本能算不算舍命救人?我认为当责任感融入骨血,关键时刻的选择就不再是权衡利弊,而是成为生命本能。
民间传说中“割肉喂鹰”的故事,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却传递着朴素的价值观:救人于危难不分亲疏。现代生活中,器官捐献者让陌生人重获新生,本质上也是这种精神的延续。有人质疑“值不值得”,但生命价值的换算,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学题。
观察发现,舍命救人的行为往往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危急关头的决策更多依赖直觉而非逻辑。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事后采访时,英雄们常说“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这种本能的善意,恰似黑暗中的火把,照亮人性的至美时刻。
值得思考的是,舍命救人并非鼓励盲目冒险。专业救援人员接受过系统训练,普通人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施救更重要。就像成语“智勇双全”提醒的,勇气需要智慧的加持。新时代的见义勇为,正在从单纯的肉体冒险转向更有策略的协作救援。
有个现象很有趣:灾难来临时,陌生人之间的互助概率反而更高。汶川地震时“吊车司机连续工作38小时”的报道,东京暴雨中市民手拉手组成人链,这些都在印证“守望相助”的力量。当社会形成良性互动,舍己为人的精神就会像蒲公英种子,随风播撒处处生根。
最后想到“赴汤蹈火”这个成语,原指不避艰险的决心。如今更多体现在医护工作者穿防护服冲进疫区,科学家冒着辐射危险处理核泄漏。这些新时代的“汤火”,正在用专业知识重新定义奉献精神。所谓英雄,不过是凡人披上了责任与担当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