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ù
  • rén
  • mìng
  • shèng
  • zà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ù rén yī mìng,shèng zào qī jí fú tú

成语解释: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若说报答,就是为利了,岂是老汉的本念!”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捄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英文翻译:Save people's lives and win the building of a seven level butcher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意思

救:1.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救命。挽救。营救。搭救。抢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2.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危险):救亡。救荒。救灾。救急。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命:1.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脉。性命。相依为命。2.迷信认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等:天命。命相(xiàng)。命运(a.迷信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b.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人民一定能掌握自己的命命”)。3.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奉命。遵命。命令。使命。4.给予(名称等):命名。命题。命意。5.指派,使用:命官。

胜:[shèng]1.胜利(跟“负、败”相对):打胜仗。取胜。2.打败(别人):以少胜多。战胜敌人。3.比另一个优越(后面常带“于、过”等):事实胜于雄辩。实际行动胜过空洞的言辞。4.优美的(景物、境界等):胜景。胜境。引人入胜。5.姓。6.(旧读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胜任。不胜。7.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方胜。[shēng]肽的旧称。

造:1.做;制作:创造。建造。造船。造纸。造预算。造名册。2.假编;捏造:造谣。3.姓。4.指相对两方面的人,法院里专用于诉讼的两方:两造。甲造。5.农作物的收成:早造。晚造。6.农作物收成的次数:一年三造皆丰收。7.前往;到:造访。登峰造极。8.成就:造诣。深造。9.培养:可造之才。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级:1.等级:高级。上级。县级。级差。2.年级:留级。同级不同班。3.台阶儿:石级。4.a)用于台阶、楼梯等:十多级台阶。b)用于等级:三级工。他的工资比我高一级。

浮:1.停留在液体表面上(跟“沉”相对):浮萍。油浮在水上。浮云。脸上浮着微笑。2.在水里游:他能一口气浮到对岸。3.在表面上的:浮土。浮雕。4.可移动的:浮财。5.暂时的:浮记。浮支。6.轻浮;浮躁:他人太浮,办事不踏实。7.空虚;不切实:浮名。浮夸。8.超过;多余:人浮于事。浮额。9.姓。

屠:1.宰杀(牲畜):屠宰。2.屠杀:屠城(攻破城池后屠杀城中的居民)。3.姓。

成语评论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救人能和造塔相提并论?其实,这里的“浮屠”指的是佛塔,七级浮屠代表极高的功德。古人认为,建造佛塔是积累福报的大善举,但救人性命的价值却远超于此。

举个例子:老张在河边散步时,看到有人溺水,立刻跳下水把人救起。事后邻居夸他:“你这一伸手,可比捐钱修庙功德大多了!”老张摆摆手说:“人命关天,哪能算这些?”这个场景生动体现了成语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无法用物质衡量。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传统价值观吗?看看疫情期间的逆行者就知道了。医生连夜抢救病患,志愿者给独居老人送药,这些行动都在诠释: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生命的敬畏始终是文明社会的根基。

我常想,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行善必须宏大”的思维定式。就像小王在地铁站扶起摔倒的老人,看似小事,但谁能说这不比捐钱建楼更有温度?善举的价值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那份对他人生命的珍视。

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不妨记住:你的一次援手,可能在别人的人生中竖起比七层宝塔更璀璨的灯塔。这种精神传承,或许就是中华文化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