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ā
  • rén
  • jiàn
  • xiě
  • jiù
  • rén
  • jiù
  • ch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ā rén xū jiàn xiě,jiù rén xū jiù chè

成语解释:杀人必须要看到流血,救人必须彻底。比喻做事要认真彻底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英文翻译:To kill, one must see the blood, to save

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的意思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须:1.助动词。须要:务须。必须。须知。事前须做好准备。2.姓。3.等待;等到。4.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后来泛指胡须:须发。须眉。5.须子:触须。花须。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出现,显露。2.古同“”,现存。

血:[xuè]1.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红色,有腥气,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也叫血液。2.有血统关系的:血亲。血缘。3.比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4.指月经。5.姓。[xiě]义同“”(xuè):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

救:1.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救命。挽救。营救。搭救。抢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2.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危险):救亡。救荒。救灾。救急。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须:1.助动词。须要:务须。必须。须知。事前须做好准备。2.姓。3.等待;等到。4.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后来泛指胡须:须发。须眉。5.须子:触须。花须。

救:1.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救命。挽救。营救。搭救。抢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2.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危险):救亡。救荒。救灾。救急。

彻:通;透:彻夜。彻骨。响彻云霄。

成语评论

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武侠小说里的台词,但它的核心其实在讲“做事要彻底”。比如一个医生发现病人有慢性病,如果只开止痛药却不治本,算不算救人?这时候用这个成语就能点出问题:“救人不能只图表面,得像老中医调理体质一样,把病根拔了才算数。”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这么极端的对比?杀人和救人放一起不矛盾吗?”其实这正是成语的巧妙之处——通过强烈反差强调“彻底性”。就像盖楼打地基,偷工减料可能暂时看不出问题,但遇到地震就会暴露隐患。无论是处理危机还是日常决策,只有做到“根上解决”,才能真正避免后患。

现代社会其实处处能见到这个道理的应用。比如公司处理客户投诉,敷衍道歉和深挖系统漏洞的整改,带来的结果天差地别。我曾在商场见过店员主动帮顾客检查商品全链路质量,这种超出预期的服务,反而让客单价提升了30%。这或许就是“救彻”思维在商业中的价值。

不过有人质疑:“彻底解决问题成本太高怎么办?”这就考验智慧了。好比修剪树木,不能为了彻底而砍掉整棵树,关键要找到“精准彻底”的平衡点。就像疫情期间既要防控病毒,也要保障民生,需要科学判断什么该“见血”,什么该“救彻”。这种辩证思维,或许才是成语给现代人最大的启示。

观察身边那些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往往都带着点“要么不做,要做做透”的劲头。就像小区里那位坚持追踪垃圾分类数据的志愿者,三年下来让垃圾减量率从15%提升到62%。这种持续深耕的精神,或许就是古老成语在今天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