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
成语解释: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舍生:舍弃生命。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捨生取義
英文翻译:lay down one's life for justice
舍:[shè]1.房屋:宿舍。校舍。2.舍间:敝舍。寒舍。3.养家畜的圈:猪舍。牛舍。4.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舍侄。舍弟。5.姓。6.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shě]1.舍弃:四舍五入。舍近求远。2.施舍:舍粥。舍药。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取:1.拿到手里:取款。取行李。把电灯泡取下来。2.得到;招致:取乐。取暖。自取灭亡。3.采取;选取:取道。录取。可取。给孩子取个名儿。4.姓。
义: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道义。大义灭亲。义不容辞。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演。3.情谊:情义。忘恩负义。4.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父。义女。5.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6.姓。7.意义;道理:字义。定义。微言大义。
“舍生取义”这个词听起来很宏大,但它的核心其实很简单——为了心中的道义,可以舍弃生命。比如《赵氏孤儿》的故事里,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救下孤儿,许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真的有必要做到这一步吗?”其实,这种选择背后藏着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当个体生命与更大的公义冲突时,有人甘愿成为“桥梁”,让某种精神得以延续。
现代人可能觉得这离生活太远,但疫情期间的医生主动请缨去前线,何尝不是一种“小舍生”?同事王姐曾问我:“他们不怕被感染吗?”我想,这种“不怕”并非无所畏惧,而是因为救人的信念压过了对危险的恐惧。这或许就是“义”的力量——它让人在权衡时,把某些东西看得比生命更重。
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舍生取义必须付出生命吗?去年有个新闻,农民工老李为救落水儿童导致终身残疾。采访时他说:“当时哪顾得上想那么多?”这种本能的善,其实暗含了“义”的本质——在关键时刻,价值观会驱动人做出超乎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未必惊天动地,但同样闪着光。
有人质疑这种行为是否值得提倡。我曾在社区讲座遇到张大爷的质问:“命都没了,还谈什么意义?”这恰恰点出了舍生取义的矛盾性:它既是人性最高贵的闪光,也可能成为最沉重的代价。但历史告诉我们,正是这些“不划算”的选择,像火种一样维系着文明的温度。
当代社会,舍生取义更多表现为对原则的坚守。比如记者顶着压力揭露真相,教师放弃高薪扎根山区。这些选择未必需要付出生命,但同样需要舍弃某些珍贵的东西。朋友小林说得妙:“所谓‘舍生’,有时候是舍去安逸的人生轨迹,去成全自己认为对的事。”这种解读让古老成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当我们谈论舍生取义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人性的可能性。它不是道德绑架的口号,而是对人性光辉的真诚致敬。就像暗夜中的萤火虫,虽然微小,却用生命证明着光明的存在。这种精神或许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关乎人类最珍贵的品质——在得失之间,依然选择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