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n yí dà nàn
成语解释:芟:删除杂草;芟夷:削平;难:灾难。削平大乱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平乱
繁体字形:芟夷大難
英文翻译:The great difficulty of barbarians
芟:1.割(草)。2.除去:芟除。
夷:1.平坦;平安:化险为夷。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夷弹。夷为平地。3.灭掉;杀尽:夷灭。夷族。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夷。四夷。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夷情。华夷杂处。6.姓。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难:[nán]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dǎo)。难道。难能可贵。3.不好:难听。难看。[nàn]1.灾祸,困苦:难民。灾难。遇难。逃难。殉难。患难。遭难。避难。排扰解难。2.仇怨:排难解纷。3.诘责,质问:发难。非难。责难。[nuó]古同“傩”。
“芟夷大难”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描述的是一种“彻底消除重大灾难”的行动。举个例子:“经过三年的生态修复工程,当地政府终于芟夷大难,让这片因化工污染荒废的土地重现生机。” 这里既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决心,也展现了从灾难到重生的完整过程。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解决问题’这种直白的说法,偏要用生僻的成语?”其实成语的价值在于浓缩文化记忆。就像我们用“愚公移山”比喻坚持,用“芟夷大难”能瞬间让人联想到“大刀阔斧根除顽疾”的画面,这是普通词汇难以传递的厚重感。
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老王带领团队芟夷大难,不仅追回了被诈骗的百万公款,还重建了公司的财务风控体系。” 这里既包含解决问题的结果,更强调了系统性整治的过程——好的危机处理不该只是止损,更要建立长效机制。
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化被动为主动的突破。就像去年某科技公司遭遇数据泄露危机,他们没有选择简单赔偿用户,而是投入巨资升级安全系统,真正实现了“芟夷大难”。这种从灾难中主动寻求升级的思维,或许才是这个古老成语的现代启示。
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重大挑战时,不妨想想“芟夷大难”背后的两层含义:既要像除草般果断清理问题根源,也要像耕种般培育新的成长土壤。毕竟灾难本身不是终点,如何将其转化为蜕变的契机,或许才是更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