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óng qióng gū lì
成语解释:茕茕:孤零零的样子。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茕茕孤立,未有子息,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无依无靠
繁体字形:煢煢孤立
英文翻译:Alone and isolated
茕:1.孤单;孤独。2.忧愁。
茕:1.孤单;孤独。2.忧愁。
孤:1.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孤儿。2.单独:孤立。孤军深入。3.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
立:1.站1:立正。肃立。坐立不安。2.使竖立;使物件的上端向上:立竿见影。把梯子立起来。3.直立的:立柜。立轴。立领。4.建立;树立:立功。立志。5.制定;订立:立法。立约。立个字据。6.指君主即位。7.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立嗣。立皇太子。8.存在;生存:自立。独立。9.立刻:立奏奇效。立候回音。10.姓。
“茕茕孤立”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好理解。“茕茕”形容孤独无依的样子,“孤立”则强调独自一人、缺乏支持的状态。合起来,它常用来描述一个人或事物在困境中无人相助的处境。比如:“公司遭遇危机时,他作为负责人茕茕孤立,既要安抚员工又要应对舆论压力。”这种画面感是不是瞬间拉满了?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人身上吗?其实不然。比如描述一座古建筑:“老街改造后,那座百年戏台茕茕孤立在钢筋水泥之间,檐角的铜铃仍在风中叮当作响。”这里既保留了物理空间的孤独感,又暗含文化传承的落寞,是不是比直白描述更有味道?
现代生活中“茕茕孤立”真的还存在吗?看看凌晨加班的程序员、异乡打拼的年轻人,或是坚持小众爱好的手艺人,其实孤独感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形式。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孤立”未必全是坏事——就像独自登山的背包客,虽然身边无人相伴,却能更专注地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创新恰恰诞生于“茕茕孤立”的状态。作家闭关创作、科学家深夜实验、艺术家在工作室独处,这种主动选择的孤独反而成为灵感的催化剂。就像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写的:“有时我觉得,没有比孤独更适合油画的颜色了。”这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孤立”的价值。
最后分享个观察:地铁站里戴着耳机的人群、深夜便利店的独食者、公园长椅上静静读书的背影……现代社会的“茕茕孤立”正在演变成某种都市生存美学。当我们在说这个词时,不再只是同情或怜悯,而开始读懂孤独背后的自由与力量——毕竟,能享受独处的人,才有能力更好地拥抱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