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ò míng qí miào
成语解释:莫:没有什么人;名:表达;说出。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成语出处: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常与让人等组成兼语式
繁体字形:莫名其玅
英文翻译:be rather baffling
莫:[mò]1.不要:莫哭。2.没有,无:莫大。莫非。莫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3.不,不能:莫如。莫逆。莫须有。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莫能助。4.古同“漠”,广大。5.姓。[mù]古同“暮”。
名:1.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给他起个名儿。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4.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5.出名的;有名声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6.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其:[qí]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其所。自圆其说。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其事。不厌其烦。4.指示代词。虚指:忘其所以。5.姓。6.表示揣测、反诘:岂其然乎?。其奈我何?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其勉之!8.词缀:极其。尤其。如其。[jī]用于人名,郦食其(LìYìjī),汉朝人。
妙:1.好;美妙:妙品。妙境。妙不可言。这个办法真妙。2.神奇;巧妙;奥妙:妙计。妙策。妙用。妙算。妙诀。妙手回春。莫名其妙。3.姓。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读到某个成语时,明明每个字都认识,组合起来却像在解密码。比如"七月流火",字面意思是天气要转凉,但现代人常误以为形容天气炎热。这种认知偏差究竟从何而来?
成语的"莫名其妙"往往源于时空错位。以"难兄难弟"为例,这个成语原指兄弟俩品德相当难分高下,如今却被广泛用于形容共同遭遇困境的人。就像老照片褪色后重新着色,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会自然产生新的图层。我曾亲眼见过中学生用"美轮美奂"形容人物相貌,这其实暴露了成语教学中图像化联想的缺失。
当我们说"空穴来风",有多少人知道它本意是"事出有因"?这个成语的现代误用率高达73%(某高校语言研究所2022年数据),就像被调包的古董,外表依旧光鲜,内里早已置换。这种演变未必是坏事,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河流,关键是要理解每个阶段的河道走向。
最有趣的当属"呆若木鸡"。这个出自《庄子》的成语原本形容斗鸡修炼到最高境界的镇定状态,现在却沦为形容人反应迟钝。这种褒贬转换就像古董家具被重新刷漆,虽然改变了用途,却延续着文化生命力。我在教留学生时发现,这类成语最能引发文化对比的讨论。
面对这些语言"变色龙",或许不必急着纠正。就像古建筑里的榫卯结构,成语的稳固性和变通性共同支撑着语言大厦。下次听到年轻人用"铁杵磨成针"形容坚持做傻事,不妨会心一笑——这何尝不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幽默注解?
理解成语就像考古发掘,既要看清地表的风化层,也要触摸地下的原始岩层。当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三人成虎"被用来形容团队合作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成语原本要传递的警示意义,是否正在被新的时代需求重新诠释?语言的进化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