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ā
  • zhī
  • qī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ā fú zhī qīn

成语解释:葭莩:芦苇杆内壁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

成语出处:《汉书·中山靖王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比喻远亲

繁体字形:葭莩之親

英文翻译:be distantly related to sb

葭莩之亲的意思

葭:1.初生的芦苇。2.姓。

莩:[piǎo]同“”。[fú]芦苇秆子里面的薄膜。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亲:[qīn]1.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2.婚姻:亲事。3.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4.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5.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6.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密。相亲。亲睦。亲疏。7.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亲吻。[qìng]〔亲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成语评论

葭莩之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先拆开看看。“葭莩”是芦苇杆里的薄膜,又轻又薄,古人用它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那“葭莩之亲”具体怎么用呢?比如:“虽然我们是葭莩之亲,但听说你遇到困难,我还是想尽力帮忙。”——这里的“葭莩之亲”就点明了双方血缘淡薄,但仍有情分在。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远房亲戚”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在于情感态度。“远房亲戚”只是客观描述血缘距离,而“葭莩之亲”自带温度——既承认关系不密切,又隐含着“能帮一把是一把”的善意。就像老话说的“打断骨头连着筋”,中国人对亲属关系总有份特殊的情怀。

现代生活中怎么用这个成语?试想这样的场景:“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居然是我表舅公的外孙女,真是葭莩之亲!不过我还是按规矩给她安排了基础工作。”这种用法既点明亲属关系的存在,又强调了公事公办的态度,比直说“远房亲戚”更有文化韵味。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可能被低估了。在核心家庭为主流的今天,葭莩之亲反而成为连接传统宗族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纽带。比如家族微信群里的“二姑姥爷的表侄”,虽然素未谋面,但逢年过节发个电子红包,也算维系着这份微妙的亲缘关系。

个人认为,葭莩之亲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分寸感。既不过度强调亲密,也不完全否认联系,这种“淡而不绝”的智慧,或许正是处理现代人际关系的良方。下次遇到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找你帮忙时,不妨用这个词婉转表达立场,既保持礼貌,又划清边界。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科技能追溯基因图谱,发现满大街都是葭莩之亲,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人际关系?这个问题或许能让这个古老成语焕发新的生命力。

"葭莩之亲"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