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 fú zhī qíng
成语解释:葭莩:苇杆里的薄膜。指亲戚间的感情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葭莩之情,爱何待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亲情
繁体字形:葭莩之情
英文翻译:Jiahe's feeling
葭:1.初生的芦苇。2.姓。
莩:[piǎo]同“殍”。[fú]芦苇秆子里面的薄膜。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情:1.感情:热情。有情。无情。温情。2.情面:人情。讲情。托情。求情。3.爱情:情书。情话。谈情。4.情欲;性欲:春情。催情。发情期。5.情形;情况:病情。军情。实情。灾情。6.情理;道理:合情合理。不情之请。
“葭莩之情”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拆开看。“葭莩”是芦苇杆里的薄膜,薄到透光,古人用它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所以“葭莩之情”说的就是那种似有似无、淡如水的亲情联系。
举个例子:多年未见的表叔突然来家里做客,饭桌上聊的都是祖辈往事。虽然血缘上算亲戚,但彼此生活毫无交集,这种客气中带点尴尬的氛围,不就是典型的“葭莩之情”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淡薄的关系有必要专门用成语形容吗?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生活中常见,才需要精准的描述。就像职场里那些“点赞之交”的同事,或者小区里见面点头的邻居,都算广义上的“葭莩之情”。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代人反而更懂欣赏这种淡关系。上周在咖啡馆,我碰见十年没联系的高中同学。我们没有硬聊近况,只是分享了杯咖啡,临走时相约“下次偶遇”——这种保持距离的舒适感,或许正是葭莩之情的现代演绎。
有人担心淡薄的关系会让人孤独,我倒觉得像芦苇薄膜般的关系自有妙用。它既不会成为负担,又保留了未来加深连接的可能性,就像书页间的便签纸,需要时可以标记重点,平时就安静地做个分隔。
下次遇到那种“熟悉的陌生人”,不妨换个角度想想:也许我们不需要每段关系都浓烈似酒,留些葭莩之情的空白,反而能让生活的画卷更有呼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