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òu
  • zhī
  • qī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ǔ ròu zhī qīn

成语解释: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

成语出处:闽剧《钗头凤》:“千不念万不念要念舅父,伊和娘亲姐弟骨肉之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至亲等

繁体字形:骨肉之亲

英文翻译:Flesh and bone

骨肉之亲的意思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亲:[qīn]1.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2.婚姻:亲事。3.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4.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5.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6.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密。相亲。亲睦。亲疏。7.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亲吻。[qìng]〔亲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成语评论

骨肉之亲”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骨头和肉一样紧密相连的亲人”,但它的内涵远不止血缘关系。比如《红楼梦》里贾母对宝玉的偏爱,表面看是祖母宠孙子,实际上暗含了家族权力与情感纽带的交织。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总说“血浓于水”?或许因为这种天然的联结,能让人在危难时下意识选择保护亲人,就像地震中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的本能反应。

现实生活里,骨肉之亲未必都是温馨画面。有个朋友曾抱怨:“我爸总逼我考公务员,我俩吵得屋顶都要掀了。”这恰恰印证了成语的另一面——亲密关系伴随着期待与压力的双重捆绑。这时候需要反问:亲情是否等于无条件妥协?其实健康的骨肉之亲,应该像榕树的气根,既有紧密缠绕的部分,也要给彼此呼吸的空间。

特别有意思的是,现代社会正在重新定义“骨肉”。见过领养家庭的孩子抱着养母说“你才是我的亲妈”,也见过疫情时邻居老人和独居青年组成“临时家庭”。这些现象让人思考:当科技能实现人造子宫培育胚胎,当同性伴侣也能通过医学手段拥有孩子,“骨肉之亲”的核心究竟是DNA序列,还是日积月累的情感浇筑?

有个观点可能引发争议:过分强调骨肉之亲,有时会成为道德绑架的工具。就像电视剧里常见的桥段——“我可是你亲弟弟,你不帮我谁帮?”但真正的亲情不该是勒索的筹码,而该像春雨润物,在需要时自然流淌。与其纠结“是不是亲生的”,不如多想想“有没有用心对待”。

最后分享个真实故事:朋友的父亲是遗腹子,靠着叔父卖豆腐供他读书成才。每年清明他既要给生父扫墓,也会带着全家给叔父磕头。这个画面让我突然明白,骨肉之亲的深层意义,不在于生理构造多么相似,而在于生命轨迹中那些主动选择的爱与担当。

骨肉之亲的造句

  1. 造句 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2. 造句 除非为他骨肉之亲的父母,儿女,弟兄。
  3. 造句 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
  4. 造句 或者可以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好救他们一些人。
  5. 造句 罗十一14或者可以惹动我骨肉之亲妒忌,好救他们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