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ǔ tǐ yuán bān
成语解释: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折楔子:“花根本艳公卿子,虎体元斑将相孙。”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虎軆元斑
英文翻译:Tiger metaplaques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唬”。
体:[tǐ]1.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2.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4.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5.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6.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7.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8.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9.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tī]〔体己〕a.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b.亲近的,如“体己话”,亦作“梯己”。
元:1.朝代。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宋。定都大都(今北京)。2.姓。
斑:在具有某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夹有的另外颜色的点、条纹:红斑。雀斑。斑竹。斑马。
“虎体元斑”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源自古代典籍,原指老虎皮毛上的斑纹虽美,却掩盖不了其凶猛本性。如今常用来形容事物表面光鲜,本质却暗藏风险。比如,有人花大价钱买了辆二手车,外观崭新,结果开回家才发现发动机有问题——这就是典型的“虎体元斑”。
这个成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它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关键在于提醒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网购时看到的精美商品图,和实物可能存在巨大差距。这时候需要像老猎人观察虎皮花纹那样,学会辨别虚实。
现代社会里,“虎体元斑”现象随处可见。某些网红餐厅用华丽装修吸引顾客,食物质量却令人失望;个别求职者简历写得天花乱坠,实际能力却名不副实。有趣的是,我发现在知识付费领域尤其明显,有些课程包装得像百科全书,内容却是东拼西凑的二手信息。
如何避免被“虎体元斑”迷惑呢?有个简单方法:建立自己的判断坐标系。比如买房子时,别被样板间的精致布置迷惑,要多关注建筑质量、采光通风等硬指标。工作中遇到夸夸其谈的同事,不妨观察他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这种思维训练久了,就像戴着X光眼镜看世界。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新的解读角度。社交媒体时代,很多人都在精心打造“虎体元斑”式的个人形象。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像老虎的利爪藏在皮毛下,需要时间和实践才能显露。与其费心装饰外表,不如像老虎磨砺爪牙般修炼内功。
下次遇到令人目眩的选择时,不妨默念这个成语。它像把解剖刀,能帮你剖开华丽包装,看见事物最本真的模样。记住,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得比较深,就像老虎的力量不在皮毛,而在肌肉骨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