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n guài bù guài
成语解释:看见奇怪的事也不以为怪;能泰然处之。指遇事沉稳不慌。
成语出处:宋 洪迈《夷坚三志 己 姜七家猪》卷二:“畜生之言,何足为信,我已数月来知之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宾语、状语;形容遇事沉着
繁体字形:見恠不恠
英文翻译:become inured to the unusual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怪:1.奇怪:怪事。古怪。2.埋怨;责备:这事不能怪他。3.副词。非常;很:怪好听的。4.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妖魔。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怪:1.奇怪:怪事。古怪。2.埋怨;责备:这事不能怪他。3.副词。非常;很:怪好听的。4.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妖魔。
“见怪不怪”这个词,字面意思是“见到奇怪的事也不觉得奇怪”,但它的实际含义远比字面更有趣。举个例子:同事小王每天午休时对着手机傻笑,起初大家觉得奇怪,后来发现他只是在刷短视频,久而久之,连路过的保洁阿姨都见怪不怪了。这种“习以为常”背后藏着什么逻辑?
有人问:“为什么人会变得见怪不怪?”其实这和大脑的“节能模式”有关。比如第一次见到街头有人穿汉服拍照,你会忍不住多看两眼;但如果你住在热门景区附近,天天见到几十个穿汉服的游客,大脑就会自动把这归类为“常规画面”,不再分配注意力资源。这种适应力让人类快速融入环境,但也可能让人错过新鲜视角。
另一个典型场景是家庭生活。孩子第一次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家长可能会着急;但当这种行为变成日常,家长反而能淡定地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这种转变看似是麻木,实则是建立了新的认知标准——我们不是不在乎,而是重新定义了“正常”。
在职场中,这个现象尤为明显。新人入职时总对加班文化感到震惊,三个月后却能熟练地在深夜晒咖啡配文“又是充实的一天”。这种变化常被解读为“妥协”,但换个角度看,也是人类调节心理预期的智慧——与其反复消耗情绪,不如调整心态专注解决问题。
个人认为,“见怪不怪”就像社会生活的防滑垫。当城市里出现自动驾驶快递车,当公园大爷开始用AI下棋,当00后把“元宇宙买房”当正经话题讨论……这些曾经不可思议的场景,正以惊人的速度变成生活背景板。这种快速接纳的能力,或许正是文明进步的隐形推手。
不过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当“见怪不怪”成为常态,我们该如何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就像二十年前看到扫码支付会惊叹,如今却习以为常。也许真正的智慧,是在适应变化的同时,永远给“惊奇感”留一扇窗。毕竟,今天觉得平常的事物,在另一个时空维度里,本就是不可思议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