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àn
  • guài
  • guài
  • guài
  • jué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jué

成语解释:怪:奇异的;绝:绝迹,了却。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成语出处:谢觉哉《作风漫谈》:“既是毫无根据,那见怪不怪,其怪自绝,又何必大惊小怪呢。”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见怪不怪,其怪自绝

英文翻译:Don't be surprised, it's strange

见怪不怪,其怪自绝的意思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出现,显露。2.古同“”,现存。

怪:1.奇怪:怪事。古怪。2.埋怨;责备:这事不能怪他。3.副词。非常;很:怪好听的。4.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妖魔。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怪:1.奇怪:怪事。古怪。2.埋怨;责备:这事不能怪他。3.副词。非常;很:怪好听的。4.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妖魔。

其:[qí]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其所。自圆其说。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其事。不厌其烦。4.指示代词。虚指:忘其所以。5.姓。6.表示揣测、反诘:岂其然乎?。其奈我何?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其勉之!8.词缀:极其。尤其。如其。[jī]用于人名,郦食其(LìYìjī),汉朝人。

怪:1.奇怪:怪事。古怪。2.埋怨;责备:这事不能怪他。3.副词。非常;很:怪好听的。4.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妖魔。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绝:1.断:隔绝。络绎不绝。2.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绝望。弹尽粮绝。绝境。3.副词。1.极:绝大多数。绝妙。2.全然;绝对:绝无其事。4.独一无二的:绝技。5.气息中止;死亡:气绝。悲痛欲绝。6.绝句:七绝。

成语评论

见怪不怪,其怪自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办公室里突然有人开始传小道消息,说公司要裁员。同事们议论纷纷,但老张却像没听见一样,照样埋头干活。结果没过几天,谣言不攻自破——原来只是某个同事听错了会议内容。老张的态度,就是典型的“见怪不怪,其怪自绝”。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是不是在教人装聋作哑?”其实不然。它的核心在于用稳定的心态应对突发状况。比如朋友突然对你冷淡,如果你急着质问或焦虑不安,反而可能激化矛盾;但如果先稳住情绪,给彼此空间,对方可能自己就想通了。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比如孩子撒谎说作业写完了,家长如果暴跳如雷,孩子下次可能会编更复杂的谎言;但若平静地指出矛盾点,孩子反而更愿意坦白。这种应对方式不是纵容问题,而是用冷静的态度让问题自然浮现解法。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心理学中有个“白熊效应”——越是刻意压抑某个念头,它越挥之不去。就像失眠时数羊反而更清醒,对待怪事也是如此。过度关注异常现象,反而可能放大它的影响力。有次我家路由器总掉线,工程师查了三小时没结果,最后放弃检修时,设备却突然正常了——原来只是接触不良,反复重启反而让问题持续。

当然,这个成语也有局限。面对真正危害性的“怪事”,比如诈骗电话或安全隐患,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它更适用于那些因过度反应而复杂化的日常矛盾。就像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误会,有时候“冷处理”比“热处理”更有效。

现代人容易被各种信息轰炸,保持“见怪不怪”的心态反而成了稀缺能力。上周看到地铁里有人穿着恐龙睡衣乘车,周围人窃窃私语,但当事人自在地刷手机——这种不被外界干扰的定力,或许正是当代社会需要的心理素质。毕竟,很多“怪事”只是不同生活方式的正常呈现。

说到底,这个成语教我们的不是冷漠,而是选择性地分配注意力。就像面对社交媒体上的争议话题,与其被情绪裹挟参与骂战,不如先观察事态发展。很多时候,喧嚣会自己平息,真相会在沉淀后浮现。这种智慧,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