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n nì bù jiù
成语解释:犹言见死不救。
成语出处: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然僻居于山薮接珍,豺狼所皋,若固相拒,是见溺不救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同“见死不救”
繁体字形:見溺不捄
英文翻译:To drown is not to save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溺:[nì]1.淹没:溺死。2.沉迷不悟;过分:沉溺。溺爱。[niào]同“尿(niào)”。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救:1.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救命。挽救。营救。搭救。抢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2.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危险):救亡。救荒。救灾。救急。
“见溺不救”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看到有人溺水却不施救,常用来形容面对他人危难时冷漠旁观的行为。比如:“路人见孩子掉进河里却无动于衷,这种见溺不救的态度引发了网友的愤怒。”在这个例子中,成语直接点出了旁观者的不作为,也揭示了社会对道德责任的期待。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溺水”来比喻危机?其实,溺水是一种直观的、生死攸关的场景,能快速让人联想到“紧急”和“责任”。比如另一个例句:“公司资金链断裂时,合作伙伴见溺不救,导致项目最终破产。”这里把商业危机比作“溺水”,强调了他人的支持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那么问题来了:见溺不救的人一定是坏人吗?不一定。比如一位老人心脏病发作倒地,有人因为担心被讹诈而不敢上前,这种矛盾心理可以用“见溺不救”描述:“他紧攥着手机犹豫不决,最终选择转身离开——这种见溺不救的行为背后,是信任缺失的社会现实。”这里既点出行为本身,也尝试探讨更深层的原因。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价值在于它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个体的选择,也映出整个社会的温度。比如最近新闻里常有“外卖小哥跳河救人”的报道,网友评论说:“幸好不是所有人都会见溺不救。”这种对比恰恰说明,人们渴望看到更多打破冷漠的积极案例。
或许有人疑惑:现代社会还需要这个成语吗?看看这个例子就知道:“当网络暴力发生时,保持沉默的网友何尝不是另一种见溺不救?”它提醒我们,新型“溺水”可能发生在任何场景,而“施救”也不止于物理层面的行动。转发一条辟谣信息、给受攻击者点个赞,都是对抗“集体冷漠”的方式。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的力量在于唤醒思考。当我们使用“见溺不救”时,其实是在追问:每个人能为改善周遭环境做些什么?就像那个经典的改写作业题:“请把‘见溺不救’改写成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人下一次的主动伸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