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àn
  • jiù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àn sǐ bù jiù

成语解释:见到别人面临死亡威胁而不去救援。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救风尘》:“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冷酷无情

繁体字形:見死不捄

英文翻译:from ruin

见死不救的意思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出现,显露。2.古同“”,现存。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救:1.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救命。挽救。营救。搭救。抢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2.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危险):救亡。救荒。救灾。救急。

成语评论

见死不救”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看到他人处于生死关头却不去施救。生活中真的会有这样的情况吗?比如,有人溺水时围观者无人下水,或者路人遇到突发疾病者却匆匆避开——这些场景是否反映了人性的冷漠?

**为什么有人选择“见死不救”?** 核心问题可能在于“风险与责任的权衡”。例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面对落水者,贸然施救可能导致自己也陷入危险;又或者,某些人担心被讹诈而选择自保。这时候,“不救”未必是道德缺失,而可能是复杂情境下的无奈选择。

另一个例子来自寓言故事:两人登山时遇到雪崩,一人受伤无法行动,同伴却独自逃生。看似自私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牺牲一人还是全军覆没”的生存逻辑。这里,“救”与“不救”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涉及伦理困境。

**是否存在“见死不救”的合理情境?** 我曾目睹一位老人在路边跌倒,周围人犹豫是否搀扶。最终,有人选择拨打急救电话并录像作证,而非直接触碰老人身体。这种行为看似“疏离”,实则是现代社会对法律风险的妥协——它展现了善意表达方式的变迁。

职场中也有类似隐喻:同事因压力崩溃时,若团队无人主动分担工作,表面是“见死不救”,实则可能源于制度性压力。这时候,个体的不作为更像是系统性问题下的被动反应,而非单纯的道德判断。

从个人角度看,“见死不救”的讨论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框架。与其苛责个体,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救助机制——比如普及急救培训、完善法律保障。毕竟,让人敢于施救的前提,是让善意不必承担不可预知的风险。

最后回到成语本身:它更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人性中的犹豫与局限,也映射出社会协作的重要性。当我们谈论“救与不救”时,真正需要拯救的,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

见死不救的造句

  1. 造句 对那些孤苦无依之人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2. 造句 见死不救,临阵脱逃,谁听了这事能不气愤。
  3. 造句 这个人见死不救,应该受到人们的指责。
  4. 造句 我们正处于涸辙之鱼的坏境里,没想到他不但见死不救,而且还把我们最后一丝希望给弄没了。真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
  5. 造句 人家诚心诚意地找上门请你帮忙,你怎能见死不救?
  6. 造句 他过去虽见死不救,但我不念旧恶,决定帮他的忙。
  7. 造句 看到一位老大爷昏倒在路边,我岂有见死不救之理?
  8. 造句 要我见死不救、隔岸观火?我做不到!
  9. 造句 见死不救的不是好兄弟,就算有理由也不行。娘的失恋了,老子就不奉陪。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闷油瓶。线性木头 
  10. 造句 中国一幼童遭两车连撞,路人见死不救,幼童已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