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ì
  • shē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ì sǐ rú shēng

成语解释: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同“视死若生”。

成语出处:汉·晁错《守边劝农疏》:“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等

繁体字形:視死如生

英文翻译:See death as life

视死如生的意思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成语评论

视死如生”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面对死亡时像对待活着一样平静坦然。比如有人评价一位奔赴战场的医生说:“他给伤员做手术时,炮弹就在帐篷外爆炸,但他依然专注得像在自家书房里写字——这种视死如生的态度震撼了所有人。”这里不仅展现了勇气,更体现了一个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不怕死”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主动性。普通的不怕死可能源于无奈或冲动,而视死如生更像是主动选择的态度。就像那位保护学生而牺牲的教师,她本可以逃生却选择逆行,临终前还在整理学生的作业本。这种行为背后,是把他人生命的延续看得比自己的存活更重要。

现代生活中还存在这样的例子吗?当然有。去年新闻报道的消防员小王就是个典型,他在火场里把呼吸面罩让给被困老人时笑着说:“我年轻,扛得住。”这种将危险处境视为寻常的豁达,正是视死如生精神的当代诠释。这种选择不是轻视生命,而是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生命的重量。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境界遥不可及,但换个角度想,我们每天也在做类似的选择。比如医生坚持给传染病患者做人工呼吸,程序员为保护用户隐私拒绝泄露数据——当人们为了某种信念甘冒风险时,实际上都在用不同形式实践着“视死如生”的哲学。这让我想到,真正的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看清代价后依然选择前行。

有趣的是,这种态度反而能激发更多生命力。考古学家老张在沙漠勘探时遭遇沙暴,他第一反应是扑在发掘物上用身体遮挡,事后解释:“这些陶片比我的命重要,它们能让千年前的故事继续活着。”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更大历史长河的智慧,或许正是“视死如生”最动人的注解。当死亡不再是终结,生命便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精神给予我们特别的启示。它不鼓励盲目冒险,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生命中的得失。就像暴雨中的行道树,明知可能被闪电击中,依然笔直生长——这份对生命本身的敬意与从容,或许就是平凡生活中最珍贵的英雄主义。

视死如生的造句

  1. 造句 古人“视死如生”,墓葬中的壁画是当时社会历史的直观反映。
  2. 造句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
  3. 造句 死囚虽然视死如生,但家中还有亲朋好友,为了不连累他们,死囚们只好安静下来,继续死死的等着吴天,似乎有一种用眼神杀死你的感觉。
  4. 造句 合葬的话,于礼不合;之所以要合葬,那是因为视死如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礼之用,和为贵”。
  5. 造句 因为古人视死如生,古代怕死者精气外泄,就用珍器堵塞七窍,同时也会把死者喜爱的宝物放在手边。
  6. 造句 古人视死如生,对身后之事尤为重视,甚至连墓中的一尘一土都极有讲究。
  7. 造句 大宇王朝以文治国,讲究仁义道德,书生义气浓厚,大宇兵力虽说是最弱的但也无人敢过于招惹,总的来说大宇就像是一个疯子,可以因为一点小事,视死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