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zhī
  • sh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lǐ zhī shū

成语解释: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属,寂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繁体字形:識禮知書

英文翻译:Know the etiquette and know the letter

识礼知书的意思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礼: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5.姓。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慧。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成语评论

识礼知书这个成语,乍一听像是古人挂在嘴边的老话,但它真的过时了吗?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区里两位邻居因为装修噪音起了争执,其中一位主动带着水果上门道歉,耐心解释施工进度,最后双方握手言和——这种既能守住礼节,又能用沟通化解矛盾的表现,恰恰就是识礼知书的现代演绎。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讲效率至上了,懂礼节知书达理有什么用?其实就像手机需要操作系统才能运行,社会交往同样需要礼仪规范作为基础框架。上周公司新来的实习生,每次请教同事都会先说“耽误您两分钟可以吗”,这种细节让整个团队的协作氛围都变得轻松起来。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地铁里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八成会配合一句“您坐这儿稳当”;而简单粗暴挪位置的,反而容易让受助者尴尬。可见“识礼”不只是动作到位,更需要“知书”带来的共情能力。就像做菜不能光有食材,火候掌握才是关键。

培养这种特质需要刻意练习吗?倒不如说是种思维习惯。记得初中班主任有个妙招:要求我们每天记录三个“让人舒服的瞬间”。有人记下食堂阿姨多给的半勺菜,有人注意到保安帮忙扶起的自行车。半年后再看,班里同学待人接物的方式明显多了份润物细无声的妥帖。

在智能设备占据注意力的今天,识礼知书反而成了稀缺品。但换个角度看,群发祝福和定制问候的区别,视频会议时是否静音的小细节,都在重新定义这个成语的当代价值。它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道德标准,而是能让平凡日子过得更有质感的实用技能。

最近在社区图书角看见个暖心设计:每本书的扉页都贴着便利贴,写着上一位读者的阅读心得。这种陌生人之间的礼貌互动,既守护了阅读的仪式感,又创造了新的连接可能。或许这就是识礼知书最生动的模样——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带着温度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