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zì zhī shū
成语解释:谓有文化知识。
成语出处: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識字知書
英文翻译:Know the word and know the letter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字:1.文字:汉字。识字。字体。字义。常用字。2.(字儿)字音:咬字儿。字正腔圆。他说话字字清楚。3.字体:篆字。柳字。宋体字。美术字。4.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字。6.字据:立字。收到款子,写个字儿给他。7.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岳飞字鹏举。曾巩字子固。8.俗指电表、水表等指示的数量: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水表走了20个字。9.许配:待字。10.姓。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说到"识字知书",很多人会想到古代私塾里摇头晃脑念《三字经》的画面。但你知道吗?这个成语里藏着更有趣的密码。"识"不仅是认识文字,更是理解文字背后的智慧,"知"也不单是背诵典籍,而是懂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张大姐在社区开小超市,她用记账软件管理货品,遇到退货纠纷时能引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条款。街坊们常说:"别看张姐没上过大学,这才是真正的识字知书。"这告诉我们什么?识字知书的核心价值,在于让知识真正服务于生活。
古人的智慧怎么用到现在?明代医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生姜解半夏毒",这个药方至今有效。但现代人更该学会的是:如何在网络时代辨别真假养生帖。就像面对朋友圈转发的"食物相克表",识字知书的人会查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而不是盲目转发。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某中学开设农耕体验课时,学生们通过测量土地面积复习几何公式,观察植物生长验证生物知识。这种"把书本种进土地"的教学方式,恰好印证了"识字知书"的现代转型——知识必须走出纸面,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数字化时代需要怎样的识字知书?看小学生用编程软件制作垃圾分类游戏,比单纯背诵环保口号更有意义。当00后通过短视频讲解《论语》中的职场智慧,这种古今对话正是新时代的识字知书。有趣的是,某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课程后,老人们从"转发谣言"变成"查证真相",这何尝不是银发族的识字知书?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识字知书更强调筛选与思考能力。就像品茶高手能辨明前龙井和普通绿茶,真正识字知书的人能在海量信息中捕捉真知。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就像古人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只不过学习的方式早已超越竹简纸张。
有位乡村教师的故事很有意思:她教学生用方言改编古诗,既保护了地方文化,又让经典焕发新生。这种创造性的传承,或许就是当代识字知书最好的注脚。当知识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识字知书"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