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ī
  • sh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ù bù zhī shū

成语解释:见“目不识书”。

成语出处: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字

繁体字形:目不知書

英文翻译:Imperceptible book

目不知书的意思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慧。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成语评论

你是否听说过“目不知书”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但它其实描绘了一个非常具体的生活场景——字面意思是“眼睛不认识书本”,实际用来形容完全不识字或文化基础薄弱的人。在当今社会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我们不妨通过几个生活化的例子来理解。

菜市场里常见这样的场景:六十多岁的张婶拿着孙子的作业本直摇头:“这字儿跟蚂蚁爬似的,我目不知书的,哪看得明白哟。”这句话既道出了老一辈文化程度有限的现实,又透着对晚辈学习的殷切期盼。再比如职场新人小李帮领导整理文件时,发现有些手写批注难以辨认,他打趣道:“我这目不知书的毛病该治治了,得抽空练练书法。”这种自我调侃反而展现了对提升文化素养的积极态度。

为什么这个成语至今仍在流传?

核心在于它揭示了文化基础的重要性。就像建筑需要地基,现代社会的基本生活技能——从看懂药品说明书到理解交通标识,都需要基础文化素养支撑。但值得思考的是,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完全不识字”的现象已大幅减少,这个成语的现代意义更多指向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观察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老一辈常说“目不知书”多带遗憾语气,年轻人使用时常含幽默自嘲。这种代际差异恰恰反映了教育环境的巨变。笔者的祖父年少时因家贫辍学,晚年参加社区扫盲班时感慨:“现在目不知书可不只是丢人,连智能马桶都不会用!”这个生动的例子说明,文化素养已从生存技能演变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能力。

个人视角下的新解读

在笔者看来,这个成语不应成为固化标签。邻居王大叔五十岁开始学拼音,现在能用手机读新闻,他的经历证明“目不知书”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重要的是保持求知欲,就像古人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数字时代提供了海量学习资源,只要愿意,随时都能翻开人生的新篇章。

当我们再听到“目不知书”这个词时,不妨将其视作善意的提醒而非终审判决。毕竟,知识的海洋永远向勇于探索的人敞开,每个今天都比昨天更懂一点,就是最好的进步。正如春耕秋收的自然规律,文化素养的积累终将在某个时刻绽放光彩。

目不知书的造句

  1. 造句 钱武肃王目不知书,然其寄夫人书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王士祯 
  2. 造句 “分百里之封,或目不知书,或心惟黩货,属当盛世,尤宜厘革。
  3. 造句 ‘陛下,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
  4. 造句 一发好笑,某乃山东鄙人,布衣贱士,生世四十,目不知书。
  5. 造句 蜀主王建目不知书,喜与文士谈论。
  6. 造句 我韩建是个文盲,所有与文字有关的东西,都是李巨川做的(建目不知书,凡表章书檄,皆李巨川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