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ǐ zhuàng yì xíng
成语解释:诡:怪异。奇特怪异的形状
成语出处:《隋书·柳彧传》:“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物体的外形
繁体字形:詭狀異形
英文翻译:Quirky alien
诡:1.欺诈;奸猾:诡诈。诡计。2.奇异:诡形。诡观。诡异。
状:1.形状;样子:状态。奇形怪状。2.情况:状况。病状。罪状。3.陈述或描摹:状语。不可名状。4.陈述事件或记载事迹的文字:供状。行状。5.指诉状:状纸。告状。6.褒奖、委任等文件:奖状。委任状。
异:1.有分别;不相同:异口同声。大同小异。日新月异。求同存异。2.奇异;特别:异香。异闻。3.惊奇;奇怪:惊异。深以为异。4.另外的;别的:异日。异地。5.分开:离异。异爨(亲属分家)。6.姓。
形:1.形状:圆形。方形。图形。地形。2.形体;实体:有形。无形。形影不离。3.显露;表现:喜形于色。形诸笔墨。4.对照:相形见绌。5.姓。
“诡状异形”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奇怪的形状、异常的形态”,常用来形容事物外形怪异或难以理解的状态。比如有人看到溶洞里的钟乳石,可能会感叹:“这些石头诡状异形,简直像外星生物!”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用这个词描述自然景观?其实答案很简单:当某样东西超出了日常认知中的“合理模样”,就会触发我们的好奇与联想。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假设你第一次见到折叠屏手机,屏幕中间有明显的折痕,可能会嘀咕:“这设计也太诡状异形了吧?”这样用合适吗?其实非常贴切。这类产品打破了传统手机“必须平整”的固有印象,用看似不合理的形式实现新功能,恰好体现了成语中“突破常规”的意味。个人觉得,这类“异形”设计反而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毕竟创新往往从打破框架开始。
有人问:“难道只能形容具体物体吗?”当然不是!比如职场上遇到行事风格迥异的同事,可以说:“他的工作方法诡状异形,但效率意外地高。”如何理解这种比喻?这其实在强调: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未被察觉的合理逻辑。就像毕加索的立体派画作,初看扭曲混乱,细品却自成体系。
最后聊聊文化现象。近年来某些网红景点刻意打造“奇葩”造型吸引眼球,比如倒置的房屋或巨型的火锅雕塑。有人说这是“诡状异形的审美狂欢”,这种现象值得鼓励吗?我的看法是:存在即合理。当标准化的景观让人审美疲劳时,夸张的形态反而能刺激思考——毕竟世界需要不同色彩,正如森林里不会只有一种树。但要注意别让猎奇掩盖了真正的艺术价值。
回到成语本身,“诡状异形”其实是个中性词。它既不是贬低异常事物,也不是盲目追捧怪异,而是提醒我们:面对超出认知的存在时,不妨先放下评判,像孩子观察蚂蚁搬家那样,带着新鲜感去探索。谁知道那些“不合理”的背后,会不会藏着新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