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ō gǔ dào jīn
成语解释: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形容话题广泛。同“说古谈今”。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九回:“你们又文绉绉的说古道今,我那里省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形容谈话内容广泛
繁体字形:説古道今
英文翻译:discourse at random of things past and present
说:[shuō]1.用话来表达意思:我不会唱歌,只说了个笑话。2.解释:一说就明白。3.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有此一说。4.责备;批评:挨说了。爸爸说了他几句。5.指说合;介绍:说婆家。6.意思上指:他这番话是说谁呢?[yuè]同“悦”。[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道:1.道路:铁道。大道。人行道。羊肠小道。2.水流通行的途径:河道。下水道。黄河故道。3.方向;方法;道理:志同道合。头头是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道德:道义。5.技艺;技术:医道。茶道。花道。书道。6.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尊师重道。传道。卫道士。7.属于道教的,也指道教徒:道院。道士。道姑。老道。一僧一道。8.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一贯道。9.线条;细长的痕迹:画了两条横道儿,一条斜道儿。10.姓。11.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12.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13.说:道白。能说会道。一语道破。14.用语言表示(情意):道喜。道歉。道谢。15.说(跟文言“曰”相当,多见于早期白话)。16.以为;认为:我道是谁呢,原来是你。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说到“以史为鉴”,人们总爱用这个成语提醒自己别重蹈覆辙。比如唐朝魏徵敢直言进谏,唐太宗便感慨:“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但问题来了:历史真的能成为现代人的镜子吗?看看某些企业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的案例,和古代王朝过度征伐耗尽国力的剧本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历史教训反复上演的原因。
“前车之鉴”这个成语常在危机复盘时被提起。就像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搬出汉武帝新政失败的例子劝阻。可换个角度看,若没有商鞅变法这类“前车”,秦国又如何能强大?所以关键不在于是否参考前人经验,而在于能否因地制宜。就像今天创业者既要研究同行失败案例,更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
有个容易被误解的成语叫“刻舟求剑”。楚人掉剑后在船上刻记号,等船靠岸才下水寻找。这故事看似荒唐,但现代人何尝不在做类似的事?比如用二十年前的营销策略应对今天的直播带货市场。不过我倒觉得,这种“刻舟”行为未必全是坏事——至少提醒我们要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本质,就像品牌建设永远需要真诚。
“温故知新”常被用来强调复习的重要性,但它的深层智慧在于新旧融合。明朝王阳明格竹七日未得真理,转而结合实践创立心学,这种突破恰似现代科研:既需研读文献,更要实验室里的创新。最近看到某科技公司用北宋活字印刷原理改进3D打印技术,正是古为今用的鲜活例证。
有个现象很有趣:人们总说“古今中外”,却常忽略时空差异。就像“邯郸学步”里燕国少年模仿邯郸人走路,最后连自己怎么走都忘了。但换个视角,这种文化交融不正是文明进步的阶梯吗?就像敦煌壁画里的西域乐舞,经过千年演化成了今天的民族舞蹈。关键是要在传承中保持自我特色,就像国潮品牌既用传统纹样,又符合现代审美。
最后说说“薪尽火传”。庄子原意强调思想传承,放在今天格外贴切。故宫文物修复师用传统工艺结合X光检测,让千年书画重焕生机;方言保护者用短视频传播即将消失的民间谚语。这些实践都在证明:所谓“说古道今”,不是简单搬运历史碎片,而是让文明之火在新时代继续燃烧。